总收入超1000亿元,创办孵化企业4000多家
新型研发机构扮演广东创新“奇兵”

2017-12-28 19:04: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叶青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办公区域待了不到半小时,德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家的研究人员不断穿梭而过。“我们的核心科学家中有40%以上是外籍人。”该院副书记侯红明说,体制创新是研究院能吸引到一流国际化人才的秘诀。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是广东一家典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它们虽然“四不像”——不完全像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身份又“三无”——无级别、无经费、无编制,却成为政府、企业、资本市场的宠儿和跨国科研交流的生力军。

截止2017年底,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已达219家,机构总收入预计达1015亿元,累计创办孵化企业预计达4660家,平均每家创办孵化企业21家,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奇兵”。

“奇兵”登上创新舞台

时间回到1999年,广东全面启动科研机构改革,将全省69家省属科研机构进行重新分类和定位,打破了原有财政经费大包大揽的做法,将科研机构推向市场。

“此轮改革,更多的是‘破’——破除科研机构不适应、落后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但‘立’并没有很好地做起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直言,改革后的科研机构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省属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缺位,是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应时而生,顺势而为,一批创新“奇兵”——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登上历史舞台。舞台虽然广阔,但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意味着它们要在市场中自找门路养活自己。

“创新的机制,加强了我们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侯红明介绍,研究院从诞生之初就瞄准国际化建设目标,在用人机制上,一律平等,并通过绩效考核,不断优化创新队伍;在研究考核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主动与国际接轨;淡化PI制度,从分散自由的研究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进行转变。

科技日报记者得知,该研究院承担的一项“973”计划项目,由西班牙人米格尔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这是非华裔外国人首次成为中国“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四不像”的灵活机制,让该院如鱼得水,原始创新源源不断,闯出一片国际化大天地。近日,依托该研究院建设的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成为广东首批省实验室。

“倾听”市场需求开展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李轶留英多年,他研发的多相流量实时测控技术可实时监控油气井采出液的油—气—水三相流量关键参数,体积小,容量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

“通过我们的投资推动,该技术已在中石油应用,成为中石油创新典范项目。目前已签约采购900台,采购金额6千多万,后续还会继续跟进合作。”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介绍说。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大胆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障碍,建立孵化器,设立了规模3亿元的广华新材料基金,与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重点开展直投业务,已实际出资项目14个,1.8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入驻率达91%。

“新型研发机构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开展成果转化,有效带动原有科研体制创新,加速了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的效率与效益。”刘炜说。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广东省的新型研发机构共有219家,其中珠三角地区共有191家,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其它地市联合跟进的发展格局,有力地支撑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指出,广东要从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高度,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由点带面、由先进带后进,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一批质量过硬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日报广州12月28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谈琳
全市首创!北京海淀区开通医药产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