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专家联合“作战”,罕见子宫肌瘤“连根拔起”

2018-02-07 17:18:3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过国忠 项守奎

本报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项守奎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非常罕见,全世界发现不超过600例。日前,我们通过多学科专家联合‘作战’,成功为患者摘除潜伏在血管内多年、长约60厘米罕见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常州一院党委书记、心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晓膺教授,2月  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说。

在临床上,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子宫肌瘤,虽说是良性病变,但类似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能够沿着血管腔扩展,甚至长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可造成严重的循环障碍而出现晕厥或猝死。

今年56岁的患者刘女士,3年前因活动后胸闷、双下肢浮肿发现心脏内存在肿瘤,但她拒绝医生进一步诊疗的建议。今年1月12日,她由于胸闷、气急症状再次发作,且持续加重不缓解,被家人紧急送往常州一院。

急诊医生为刘女士进行心脏超声、CT等检查。结果令医生大吃一惊,刘女士体内的子宫肌瘤沿着血管不断生长,从卵巢静脉进入下腔静脉,最后一直蔓延到右心房及右心室,部分已经进入肺动脉。经心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钱永祥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后,患者被收治入心胸外科。

如何救治?钱永祥考虑患者肿瘤侵犯范围广,立即向张晓膺教授报告,并迅速组织妇科、肝胆胰外科、介入放射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8个学科的10位专家,进行联合会诊。

专家们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细致讨论。患者盆腔内存在大量迂曲的动静脉瘘,一旦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此例手术难度非常大,需要多科室协作配合。”张晓膺说。

这是常州一院建院来,诊治的第3例。专家组决定由介入放射科“打头阵”,对动静脉瘘进行栓塞,再考虑后续手术治疗。1月23日,在张晓膺及介入放射科主任王祁的现场指导下,介入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陈文华和主治医师王草叶开展子宫动脉和动静脉瘘栓塞术,手术非常顺利。通过栓塞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后续手术中的出血量。

1月25日,是多学科专家联合“作战”,为患者摘除罕见子宫肌瘤的日子。上午8点,手术如期举行。麻醉科主任医师丁洁打响生命保卫战的“第一枪”,精准的麻醉技术全程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由于肿瘤长期存在,静脉壁极可能受到侵犯。剥离肿瘤时如发生破裂将会引发大出血,因此,需要把隐藏在深处的下腔静脉暴露出来。肝胆胰外科主任孙冬林和副主任医师段云飞首先上台,顺利地将下腔静脉和卵巢静脉游离在大家视野之中。

随后,体外循环建立。在离断卵巢静脉后,医生首先取出卵巢静脉内肿瘤。

紧接着,张晓膺和钱永祥开展心脏直视下肿瘤切除术,操作熟练,手法细腻,心腔内肿瘤末端暴露后,通过巧妙牵拉,位于下腔静脉内的肿瘤被顺利“请出”。

妇科副主任徐云和副主任医师芮小慧接力的是最后手术。两位专家术中发现肿瘤大小约5*4cm,一端与子宫相连,另一端向下腔静脉方向延伸,肿瘤已与周边血管粘连非常紧密。于是,小心翼翼,从盘根错节的粘连中将肿瘤“连根拔起”……历经6个多小时的努力,国内罕见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终于被常州一院多学科团队成功取出。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率很低,尤其是延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的病例更是罕见。由于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诊断非常困难,很多医生由于对该疾病缺乏认识,误诊率及漏诊率高。”张晓膺对记者说。“其实,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也并不可怕。关键平时应重视体检,一旦发现身体异常,更要遵从医生建议,做到尽早治疗,拥抱健康。”

记者了解到,此例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更体现了常州一院先进的诊疗理念以及多学科联合治疗罕见疾病的能力,成为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的成功实践者。

“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它通过多学科专家组协作诊疗的模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提供患者规范、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张晓膺对医院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充满信心。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马维维
海南:气象航天牵手  享科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