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不了休”的老院士有了“新战场” 

2018-04-19 18:05:5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晨

没有秘书、没有专车,只有手提包陪伴,82岁的胡文瑞院士独自一人坐高铁到了500公里外的济南。山东省科协安排的一场名为“能源危机与可再生能源”的报告在等着他。

“自然风流过叶片,驱动叶轮,带动发电机发电,并入电网。”用22个字概括风电全程,简单明了,直击要害,符合老先生的风格。他用数据和算式说话,中间穿插问题。

对,每一章节,他都强调问题:“水平风力机的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叶片和翼型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气动弹性和结构动力学问题,地球边界层的大气湍流问题;解决了这些之后,是优化问题,这里面的成本、寿命、维修等问题;环境问题,风沙、浸湿……”

罗列数据是为了“直观形象”,强调问题是为了“冷静思考”。老先生似乎很懂受众的口味,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退休”前,这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主要精力在航空航天领域。

那悬在遥远太空中的“实践十号”卫星寿命虽然只有15天,却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微重力环境能观察到很多地球上不可能出现的独特现象,在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技术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但从倡导并主建了我国唯一的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本想“享受生活”的他接到了“雪片般”的邀请:有来自上海的,那是他的家乡;有来自湖北的,那是他的籍贯,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通通拒绝了。他选择了西北。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他给出的理由是:西北的贫困触动了我,这里更需要我。

甘肃多风,它所辖的瓜州县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则被称为“风口”。“迎风而上”的老先生觉得,“既然接受了邀请,总得干点事,干什么呢?”

十几年前,环保尚未提上桌面,新能源更无从谈起,但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便是发掘长项,“顶风而上”——发展风电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没有人怀疑院士的能量。利用十年多时间,兰州理工大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实现了“973”项目零的突破,学校科研水平步入“国家队”;甘肃的风电也不断刷新,直至成为中国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老大”。

从航空航天到风电,老先生并不认为这是“跨界”,一句话“都是力学的范畴嘛”打发了所有的疑问。看似轻松的回应里,藏着一颗操劳的心。

“退休”埋在心底,是多年的“愿望”。今年春节前,老先生接到了院里的电话,“您的退休申请还没批,放到‘两会’后再说吧。”实际上,这份申请,他已提交多年,也看得开,“退不了休,意味着国家还需要我们发挥余热。”

“新战场”上,“退不了休”的老院士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济南的报告会”只是他的一站而已。(科技日报济南4月19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杨仑
广州发出全国首张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