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外来人口结核病传播流行“真凶”  综合防控有章可循

2018-04-26 17:16:4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春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 (孙国根 记者王春)结核病俗称“痨病”,目前外来流动人口成结核病高发群,致病“真凶”何在?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持续资助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高谦教授课题组,携手上海市和上海市松江区疾控中心及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运用全基因组测序、空间地理和流行病学方法,用10年时间,对外来人口高度集聚的松江区的结核病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最终以确凿的证据证实“近期传播”是外来人口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提示我国大城市不仅要做好外来人口入职体检等早期筛查工作,也必须重视外来人口中患者的早期发现和阻断传播工作。该成果对政府如何制定有效的结核病防控措施有重要意义。近日,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传染病》杂志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据悉,结核病人的发病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感染后短时间内发病(通常是1至2年内),被称为“近期传播”致病,二是感染后经较长时间的潜伏再发病,被称为“内源性复燃”致病。因此,明确结核病发病模式是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比例已占总人口的40-70%。传统认为外来人口主要来自于结核病疫情较高的农村地区,到城市后,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居住环境拥挤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之体内潜伏的结核菌复苏导致发病,内源性复燃是外来人口结核病高疫情的原因。

高谦课题组调查获知,松江区的结核病患者中,75%是外来人口,其中89%患者来自高疫情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患者(75%)在定居松江后5年内发病。他们对松江区2009至2015年收集的共1649例培养为阳性的结核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即利用分离自不同患者的结核菌基因型分型,判断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传播关系,如两个菌株的基因型相同,称为“传播簇”,提示患者之间存在近期传播,如基因型不同,提示患者为内源性复燃,没有传播关系。高谦课题组对相关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传播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松江区的结核病传播不仅发生在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内部,同时在外来与本地人口之间也有传播。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来人口的“传播簇”主要分布于松江区东部及郊区的工业园区,而本地人口的传播簇集中于中部的老城区中心,该分布特征与这两类人群在各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相同;而且发现患者之间所居住的距离每减少1公里,发生近期传播的风险将增加10%,说明空间距离对结核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和本市人口的相互传播多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地区,该结果提示结核病的传播很多是偶然接触导致的,而并不需要长时间的密切接触才能传播。课题组杨崇广博士表示,该研究采用多学科分析手段,充分利用研究现场数据,才可能揭示出这一复杂传播模式。

高谦对记者说,如在一个地区发现近期传播造成的结核病患者人数比例高,说明结核病正在传播,防控工作的重点就应是主动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而如果大部分发病人群来自内源性复燃,则提示结核病的传播发生在过去,防控重点应对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并对既往感染者中的高危人群实行筛查和预防性干预等措施。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杨仑
广州发出全国首张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