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穷根子,“迁”出好日子

2018-05-24 10:24:3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邸金 杜英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邸金 杜英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5月21日早上,不期而遇的一场大雪来袭,气温骤降,松山镇德吉新村村民惠玉珠和老伴在家里悠然地看着电视,去年,他们一家人从祁连山脚下的南阳山区搬迁到了这里,分到了96平米的二层小楼,加上院落,整个房屋面积近200平方米,因为有政府补贴,惠老汉花了一万多元就搬进了新居,尽管外面风雪交加,小楼上下暖意浓浓,离家不远处的地里,惠老汉家的藜麦长势喜人。“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平安的意思,惠玉珠老两口盼了一辈子,好日子终于来了。

“左看是山,右看是山,靠的是二牛抬杠,盼的是老天下雨,一年到头难解温饱。”这曾是甘肃省武威市的天祝、古浪等深度贫困县山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何以“拔”穷根?近年来,武威市通过“下山入川”移民工程,新建移民社区,发展藜麦、香菇等设施农牧业,人参果、蔬菜等特色林果业,让数十万像惠玉珠这样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像藜麦产业,由于海波高,温差大,藜麦这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洋品种,在天祝的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50 公斤,5000亩藜麦总产值就可达600万元,奢侈庄稼藜麦成了村民致富的香饽饽。

距离天祝县40公里的古浪县黄花滩镇新西村,村民胡全科正在忙着给刚羊儿拌草料,黄花滩历来都是靠养羊为生,从15岁开始放羊的他如今靠着这门手艺摘了穷帽子,搬迁到新西村后,他依旧干起了老本行,“我管理在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基地上打工的农户,负责羊舍的整体管理,一个月赚5000元,比以前自己辛苦放羊好多哩。”同村的乡亲郭忠月、朱梅花夫妇慕名前来,一人打理一个羊舍,每人每月工资2700元,对于供养两个大学生的他们来说,在家门口的这份收入远比出门打工要好得多。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户积极性,积极培育产业,如今,村民自家的羊还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兴盛种羊繁育基地,“我家去年入股了四只羊,今年下的小羊羔,公的可以出售,母羊羔继续入股,今年我家的入股羊羔就成了6只。”村民窦殿登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他家的收入基本稳定在十万元以上。

“讲文明、树新风、家园意识在心中”,一幅村规民约宣传牌立在古浪县西靖镇为民新村社区广场旁,宽阔的水泥路铺设至每一家的门口,新修建的房屋窗明几静,整齐划一;座座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透出勃勃生机……作为武威市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以来新建的移民社区之一,自2012年,古浪县14个高深山区乡镇的部分移民陆续搬迁入住该社区,彻底告别了过去“交通难、就医难、上学难”的状况。

今年2月,李宗永一家刚刚从古浪县横梁乡的山里搬迁到为民新村,他的孙子再也不用为上学远而发愁,小孙子从家里到幼儿园只需要3分钟。送完小孙子上学,李老汉顾不得‘晒墙根’,而是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张开农合计搞梭梭草嫁接肉苁蓉的种植,“村里现在推广梭梭草嫁接肉苁蓉哩,干好了一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已经53岁的李宗永越来越有奔头。

新房子、新产业、新希望,从山区里走出的百姓尝到了生活的甜头,也有了致富的奔头,截至目前,甘肃武威市已对生活在祁连山高海拔贫困山区和生态恶化沙区、干旱区的4.86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住宅11899套,搬迁安置移民5839户共计23393人;2018年,计划新开工建设3123户10965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07万人下降到2016年末的8.32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的35.44%下降到2016年末的5.65%。更为深远的是,群众搬迁后,通过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科技日报武威5月24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马维维
全市首创!北京海淀区开通医药产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