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讨如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空间

2018-05-24 16:20:5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晓军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北京讯(记者刘晓军)空间资产的放大,不能只依靠资本;资源配置对资产价值的影响能力,比资本更强大。规划在空间生产中真正的作用,是创造价值,规划才是空间生产的核心。

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5月21日—26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通过对空间的再度认识与思考,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造更加符合人民需要的城乡空间,共同回归行业的初心和本源——对空间的研究和营造。

规划在空间生产中的作用是创造价值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表示,随着国家规划管理体制的变化,作为管理依据和与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法定规划,其编制办法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这是摆在城乡规划师面前的大课题,将各种因素在空间中予以落实,是城乡规划师的职责所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说,空间是一种资源,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是最大的国有资产。空间也是重要的资本,可以交易,以某种形式让渡。空间是协调的平台,在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城市,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在空间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袁昕说,城乡规划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还能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空间资产。他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延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文化、社会、资源、经济等多元要素纳入空间再生产效益的核算系统。最终以空间使用者的切实满意作为空间再生产实现与否,实现好坏的评判标准。

他认为,传统、粗放、低效的空间规划体系和技术手段,难以有效统筹和调配国土资源,适应日益复杂的城市管理和决策需求。在新时代,需要更深入的机制体制改革,完善由空间立法、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平台和机制三大维度组成的国家空间体系与治理的新模式;需要构建相对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格局,规范和引导资本行为,倡导资源合理利用和平衡发展,创造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新模式。对于规划设计行业而言,需要更强大的学科支撑能力、更广泛的专业协同能力、更扎实的工程技术能力,融入社会发展洪流,创造更美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高密度人居环境下,需要高度关注城镇空间规划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中国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亚洲后续发展国家普遍面临的: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如何实现发展与舒适、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中国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大都会区高密度发展路径。

他认为在城镇空间规划上,首先,要实现单级的集中向多心多核的转变,既要认识到大都会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强大的聚集效应,又要防止单级的过度聚集,要在一定地域内需要收缩功能、调控人口;其次,需要前瞻性、动态更新的城市圈规划,为人口和功能疏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指导;第三,通过规划、立法和系列严格措施,集中保留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空间,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尹稚认为,将来,农村的土地价值会高于城市的土地价值。城市的知识阶层和富裕阶层,可能最终选择定居乡村。历史上,所有好乡村的人文遗产都是由有知识、有财富的返乡人士创造的,而不是由始终定居当地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创造的。只有知识阶层和富裕阶层回归乡村,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董珂认为,综合性的规划思维既要兼顾自然资源保护目的,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竞争需求。他呼吁,高度关注城镇空间规划。因为,城镇虽然只占中国1%的国土,但集聚8亿人口,贡献全国90%以上的GDP,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的14场专题分论坛,还将围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遗产、城市品牌、地下空间、停车规划、住房金融、城市大数据、精细化管理等多个细分议题,探讨空间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密切关联,统筹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三大关系,从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到平民百姓的生活诉求,从趋势判断、问题分析到实施对策、工程应对,展开深入交流。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马维维
黑龙江七台河—广东江门联合产业科技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