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区精准扶贫 优质芒果新品“亮”了

2018-07-19 17:01:5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本报记者 赵汉斌

从正在云南保山举行的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通过对果实外观、内在品质等十项指标的定量评分, 7月18日,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评出了帕拉英达、圣德隆、台农1号三个优质芒果品种。这三个品种均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在云南热区广泛推广种植收获了“亮眼”成效。

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为三个品种颁发了证书。

数十年培育芒果新种不间断

云南栽培芒果历史悠久,澜沧江、怒江、红河、南盘江、金沙江等流域热区都有芒果分布,即使四五百年的芒果古树也在少数。目前,云南芒果种植面积达86.73万亩,超过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一,总产量40.94万吨,产值达21.77亿元,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芒果产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李学林院长介绍,2000年以前,云南栽培的芒果只要有三年芒、马切苏、象牙芒、秋芒、吕宋芒等传统品种,其中三年芒和马切苏种植面积占到一半以上,全省芒果集中在6至8月上市,种植水平低,缺乏科学指导,果实品质差,每公斤平均价格低于2元,种植效益低。

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共存有种质资源2200份,其中芒果种质资源721份。近20年来,他们收集保存新品种203个,选育出13个直接应用于生产发展的优良品种,其中国家审定品种5个,“四季芒”曾被农业部列为“十二五”期间第一批热带作物主导品种;帕拉英达、圣德隆、南逗迈4号3个品种被列为“十三五”期间第一批热带作物主导品种。

新品优质芒果并非浪得虚名

“针对云南芒果优良品种少,配套栽培技术欠缺、产业技术水平低、新品种新技术利用率低等问题,我们开展了新品种选育、熟期调节、新技术研发及成果应用推广等工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岳建强所长介绍说。

此次获评的三个优质芒果品种中,“帕拉英达”主要分布在保山、元江、华坪等产区,种植面积达30万亩,单果重250至400克,每公顷产量22.5吨至30吨;“台农1号”单果重250 300克,每公顷产量18吨至27吨,主要分布在元江、红河、元阳的区域,种植面积达16万亩;而“圣德隆”单果重200至300克,每公顷产量15.0吨至22.5吨,主要分布在保山和临沧,种植面积已推广到1.5万亩。

“通过坚持不懈在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重点扶持企业、合作社、大户推广新品种,手把手教贫困户芒果种植新技术,近三年,就累计示范推广167万亩,新增产值7.5亿元,促进了云南热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 岳建强说。

科技研发支撑芒果产业靓丽转身

在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发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几代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研发出一整套芒果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据岳建强介绍,近年来,他们研发的快速更新矮化栽培技术,使芒果提早投产1至2年,降低成本三成以上;根据怒江流域主栽品种帕拉英达种植面积大,果皮细腻、耐贮性好等特点,他们研发了芒果套袋技术,改善了芒果外观色泽,价格提高一半以上,销往全国30个城市水果批发市场。

此外,他们还针对云南热区气温高、降雨量少、干燥等特点,研发形成了芒果高接换种技术,加快了品种改良及良种应用进程,不但使芒果提早投产,单株产量还增加了15至30千克;针对这些芒果产区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干旱严重的实际,他们还研发了生草栽培技术模式,大幅提升了旱季表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和有机质,还解决芒果园土壤肥力低、保水能力差的问题。

“在培育形成早中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延长了鲜食芒果供应期上,我们也不遗余力。” 岳建强说,利用云南高原热区气候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已主导形成怒江、红河、金沙江流域早中晚熟特色芒果优势产业带,把云南芒果供应期从原来的6至8月份,延长到如今的5至11月份转变,供应期长达7个月,解决了芒果成熟期相对集中的问题,成为全国鲜食芒果供应期最长的省份。“不烂果、不滥价,产出优质果品,是我们对热区果农精准扶贫的又一具体行动。”岳建强说。(科技日报昆明7月19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杨仑
全市首创!北京海淀区开通医药产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