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烯化合物生物合成效率提升突破难题

2018-08-03 17:44:1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孔凤茹 王建高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青岛8月3日电(通讯员孔凤茹 记者王建高)8月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由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生物基材料组群张海波研究员带领的精细化学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萜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重点针对MVA途径的酶甲羟戊酸激酶(MK)、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IDI)和萜烯合成酶等几个限制性点,同时统筹代谢流和中间产物毒性,平衡整条合成路线,在点线结合提升萜类化合物合成的MVA途径的效率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萜烯化合物,既包括大宗化学品异戊二烯又包括高能量密度燃料蒎烯等,在材料、能源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以可再生糖为原料,利用绿色可持续的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萜类物质是当前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微生物可利用的外源甲羟戊酸(MVA)途径因其高效性较好的可调控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MVA途径从前体乙酰辅酶A到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合成路线涉及到7步反应和7个酶,如何突破限制该途径效率的点并平衡协调这7个酶的合成路线,从而提升代谢效率、平衡代谢流,同时防止中间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毒性,是该途径的突破点和难题。

张海波带领的精细化学品研究组首先针对MVA途径中的MKIDI,通过不同物种来源筛选、随机突变和半理性设计进行定向进化和优化,获得了酶活性提高的MKRSC Advances, 2018)和IDI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2018),从而减弱代谢流在MKIDI位点的阻滞,最终提高萜烯化合物的产量(图1 MK的定向进化策略和效果图)。


代谢限制性位点MK的定向进化策略和效果图 

其次,统筹MVA途径涉及到的多步反应,对酶表达量的调控涉及的多个水平。该研究选取翻译水平上的调控方法,避免了RNA的不稳定和翻译后水平调控的菌体代谢负担问题,通过调整不同酶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序列的手段,调控不同酶的表达,平衡整条代谢路线。对非限制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MvaE)和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ERG19),调节其RBS序列,使其翻译起始效率(T.I.R.)降低,降低其蛋白表达量。对限制性酶MK和IDI,调节其RBS序列,使其T.I.R.提高,提高其蛋白表达量。通过对甲羟戊酸途径中的不同的酶的蛋白表达量的调控,实现了代谢流的平衡,最终提高了萜烯化合物的产量(图2 非限制酶和限制酶RBS序列优化策略)。

非限制酶和限制酶RBS序列优化策略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杨仑
江西赣州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