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当有智能教育

2018-08-10 16:30:2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郭科

新时代教育受AI强力冲击

人工智能直接冲击四大垂直行业:制造业,医疗/生命科学,金融和教育,而其中冲击最大的是教育。面对这种现状,人工智能+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趋势。近日,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专家也纷纷认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出现是未来必然的趋势。那么,智能教育在理念与硬件方面都需要满足哪些要素?其未来发展方向会如何?智能教育的又将解决哪些应试教育留下来的问题呢?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智能教育不是两个领域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即人工智能技术,依据教育的大数据,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能力潜质,结合习得规律和教育规律,合理配置教育教学内容,科学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对智能教育进行了界定。

 

几个月前,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智慧教育概念,即智能时代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转变。李德毅认为可以把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看作一个工具或平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也抱有同样观点:此前的教育信息化无非是把教育过程中展现的方式、传输的方式、记录的方式,改成电子的模式、数字的模式,但是并没有带来教育的理念、体系和内容上的变化。

智能教育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作为基础硬件设施,电脑和网络的建设、普及在国内各级学校中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二者可能是智能教育中教和学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看来,延续了千年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信息终端武装起来的学习环境当中,变得越来越陈旧,智能教育需要教育内容的重大调整、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学习资源的跨界重组。

李德毅指出,基于卷积神经算法的深度学习机器人已经在多种知识考试中取得了比人更好的成绩,因此智能教育要求人学习不再之时获取知识,还要获取能力的学习,促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太豪指出:我们需要基于大数据的统计计算来认识教育的规律,也需要收集个体的小数据来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教育。 

着重打破快的吃不饱,慢的吃不了困局 

智能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解决当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智能教育绝不等同于素质教育。智能教育是匹配和服务于智能时代的。李德毅指出。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林仕梁、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孔庆亮等都明确提出,不应该使用21世纪的信息技术去强化19世纪的教育模式。智能教育的革命要打破自19世纪以来为了顺应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体制的教学模式,破解快的吃不饱,慢的吃不了的困局。

陈子季指出,智能教育需要打破学习的垄断,弥补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的精准化,重新界定公共教育服务的范围,同时在此过程中,政府进一步履行管理职责,制定智能教育的测量标准。

机器人代替人类教师是个伪命题 

智能教育是否意味着用机器人取代人类教师?与会的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浙江省政务新媒体研究院院长王建华、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戎年中均指出,机器人主要负责的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繁琐重复的机械式劳动这一部分工作,而智能教育中的教师要实现的是角色的转化,成为一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教师自身就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去适应这种变换。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力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机器人难以企及和替代的人类老师的关键点和核心。比如,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英语作文智能评测系统“批改网”在英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辅助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何沛苁
泸州榕山长江大桥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