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打开人类观海“天眼”

2018-09-12 14:25:56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王建高 吕栋

本报记者王建高 通讯员吕栋

9月12日,在2018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上,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青岛中海基业等参展商展出了尖端的卫星研发及高精度定位产品,预示着海洋卫星遥感已进入系列化和业务化发展阶段。

据介绍,从2002年5月,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发射升空,经过16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发射4颗海洋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海洋监视监测能力。

自主研发翱翔系列微小卫星亮相

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卫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实用化的立方星系列,主要应用于区域遥感、通讯、空间科学、新技术验证等领域,可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快速定制。

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于2017年被评为“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该国家级创新团队依托“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已经具备了微小卫星系统设计、集成、测试、试验、测控和应用的较为完备的研究条件和雄厚的科研实力。

西北工业大学已具备了翱翔系列微小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力。翱翔系列微小卫星产品包括2U至27U的全系列标准化的立方星平台,以及部署器、星载计算机、飞轮、磁力矩器、ADCS、电源等20余种标准化模块化的立方星部组件,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十余颗卫星的在轨运行,技术成熟可靠。西北工业大学已自主研制并实现翱翔系列微小卫星“一年三星”的成功发射与在轨运行,2016年6月25日,其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载“长征七号”液体运载火箭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首飞,开展人类首次大气层外自然偏振模式探测,也是我国首颗不依赖国家测控网而完全自主测控的卫星,其设计标准已成为国际标准。

2017年1月9日,西北工业大学与航天科工集团联合研制的“行云试验一号”2U 立方星,搭载“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验证低轨窄带卫星通信技术。

2017年4月18日,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翱翔一号”2U立方星搭载宇宙神5运载火箭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发射,并经天鹅座飞船转运至国际空间站,5月15日由国际空间站成功部署入轨。“翱翔一号”卫星是欧盟QB50国际大科学计划的36颗卫星之一,开展人类首次低热层大气探测。

高精度定位产品精度可达到厘米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应用领域也将从传统的国防军工向位置服务、交通运输、测绘制图、精准农业、精确授时、工程建设等商业市场拓展。

青岛中海基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展出高精度GNSS产品,包含实时动态差分可达到1cm的北斗定位产品,该产品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其还将展出在全球任意地方能够接收星站差分信号均可达到平面10cm高程20cm的星站差分设备,他们在海洋测绘、海洋科考、施工建设、基础测绘、石油矿产勘测、城市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各行业提供高精准的定位服务。

2020年我国将发射三个系列海洋卫星

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发布《海洋卫星业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预计研制与发射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卫星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3个系列海洋卫星,并实现同时在轨组网运行、协同观测,基本建成系列化的海洋卫星观测体系、业务化的地面基础设施和定量化的应用服务体系。

据介绍,按照《规划》,我国到2020年将具备对全球海域、重要岛礁和关键海峡通道连续稳定观测和监测能力,拓展国家、海区和省市3级卫星海洋应用与服务体系,数据实现实时/近实时共享,海洋行业卫星数据应用产品自给率达80%,产品定量化水平、服务海洋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海洋卫星体系的国际地位显著增强等。

(科技日报青岛9月12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赵英淑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开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