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变身为快速增收脱贫的“金耳朵”—一个浙江科技援疆项目的科技力量

2018-10-16 10:39:03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 朱彤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阿克苏电1016日电(记者朱彤)10月中旬的金秋季节,行走在乌什县乡村,贫困户庭院里树荫下,示范点的杨树下,一排排整齐排列的20厘米高的白色黑木耳菌棒,远望好似一队队敦厚可爱的小哨兵,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浙江科技厅援疆干部叶祥发说,在阿克苏地区8130多个深度贫困村500多个贫困户家里,就有80多万个这样的菌棒。截至到目前,贫困户已采获新鲜黑木耳4万多公斤,仅鲜销就可给农户带来50多万元经济收入。

一种眼神令人难忘

阳光洒在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木塔力甫·太来克家没有围墙的小院里,木塔力甫正在翻转院子里的菌棒。见到叶祥发,笑容满面的木塔力普见到久别的亲人,拥抱、握手、照相。

几年前,车祸造成木塔力甫车双腿高位截瘫,只能带着假肢生活。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日子过得艰辛艰苦,满脸抑郁忧愁。

去年夏天,在选择种植试点示范户时,叶祥发了解情况后,将他们一家作为首批种植试点示范户,在果园里放了1700多个黑木耳菌棒。叶祥发和团队技术人员指导他管理菌棒。木塔力甫辛勤管理菌棒,菌棒长势特好,当年卖黑木耳就收入了1万多元,脸上又重新绽放久违的笑容。

 

今年8月,木塔力甫院子放了1200个菌棒,收获的黑木耳晾干已买了8000多元。他拉着叶祥的手,急切的说:“阿康(维语大哥),明年我要买5000个菌棒扩大种植规模,你可要帮我呀!。”

说起种黑木耳给农民带来变化的时候,这一幕至今让叶祥发难忘。

“去年,第一次到木塔力甫家时,他的老母亲眼神呆滞。种植黑木耳后,家里一下增收了1万多元。他母亲从果树上摘了4个鸡蛋大的小苹果,用衣服擦擦,硬塞到我手里。他母亲既有感谢又有幸福的眼神,让我终身难忘。

餐桌上常见的黑木耳,在阿克苏示范种植成功,成为当地农民贫困户快速增收脱贫的“金耳朵”。这得益于去年一个浙江科技援疆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实施。

项目是浙江省科技厅为发挥科技在援疆工作中的支撑作用,而重点打造的科技援疆品牌项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和省长袁家军都曾亲自到阿克苏实地视察。去年86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视察了相关项目示范基地,对项目实施情况做了“因地制宜,科技帮扶脱贫致富大有可为,希望大力支持,真正取得成效,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走出一条依靠科技产业脱贫的路子”的重要批示。项目被阿克苏地委定为“万亩亿元”增收工程,被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定为产业援疆三大工程之一,得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形成多方联合、协同推动的态势。        

应运而生的浙江首个跨区域支持重大科技项目

在瓜果飘香的阿克苏地区,农民种果树是行家里手。一次调研中,叶祥发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项目带动,农民砍下的大量枝条除了被用作生活燃料外,大多被就地丢弃或随意焚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

叶祥发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就开始思考利用好这些废弃资源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助推农民精准脱贫。 

叶祥发说,在营养丰富的果树枝条上培育黑木耳是首选。对比浙江省栽培黑木耳经济效益分析测算,阿克苏地区有果园450多万亩,按当地平均每亩修剪果树枝条200公斤计算,总量达90余万吨。每1.25公斤木屑可制作成1个黑木耳菌棒,每棒产值3.5元。依此推算,这90余万吨枝条潜在经济效益达22.5亿元,相当于10座江南第一金矿—遂昌金矿的年产值。果树枝条每年持续生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开发潜力巨大。

 

用废弃果树料栽种黑木耳当地从没种过,没有经验可寻。叶祥发决定从试验入手试一试。他采集了40公斤的红枣、苹果、香梨、核桃等4种果树枝条,快递给浙江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请他们帮助接上黑木耳菌种。半个多月后,喜讯传来,菌丝发育良好,初试的成功给他极大鼓舞。

紧接着,他把30个菌棒摆在指挥部后院的树荫下开展小试,每天给菌棒浇水做试验对比分析;连续3个多月坚持24小时观测,每半小时记录一次,观察黑木耳菌棒菌丝发育变化情况,形成上万个数据。5月底,菌棒成功了长出了一茬新鲜黑木耳。叶祥发说:“这几个月压力特别大,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但是亲手种出黑木耳后心中基本有底了。 

小试成功,叶祥发提出利用果树枝条种植黑木耳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项目设想,设计了从果树枝条→木屑→生产菌棒→种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树的技术路线,并把项目设想向时任浙江省科技厅厅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和邱飞章副厅长作了汇报,得到充分肯定。周国辉要求“做成标志性、龙头性的科技援疆品牌项目”,并多次提出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邱飞章认为项目思路很好,要求省农科院予以技术支持。

在省科技厅党组的重视和支持下,科技援疆助推农民精准脱贫的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运而生。这是浙江首个跨区域帮助兄弟省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而立项的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既高位研发又“接地气”

“这个项目是我们专门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的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脱贫项目,前期的生产菌棒及养菌等工作都由我们的技术团队来做,等菌棒菌丝完全发育好了没有风险以后,我们再把菌交到贫困户手里,贫困户惟一要做的就是把菌棒按技术要求放在自家果园,给它们浇水遮荫等黑木耳长成熟后采收卖掉赚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贫困户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高科技,以最快速度获得好收益。探索高位研发、低位应用的科技创新助推精准脱贫模式。”叶祥发说。

高位研发上,项目组建了政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技术攻关团队,外引汇集多方优势浙江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力量,内联本地农技推广人员,组织农业系统的站所资源,集小试、中试和应用示范于一体,开展技术攻关的推进速度之快业内少见。一年多来,项目已在乌什、温宿、阿拉尔建成3条中试生产线,日产菌棒3万个供不应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利用果树枝条培育出首批黑木耳,实现了当地黑木耳菌棒生产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样品经中国林业科学院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全部优于项目预期目标。特别是按照树木种类开展了细分栽培基质实验,检测出用红枣、苹果、核桃、香梨等不同树枝条栽培的黑木耳其微量元素含量不同的珍贵数据,为黑木耳产业向高端精细化发展提供了战略技术贮备。目前阿克苏地区4 条产业化应用示范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投产后日产菌棒12万个以上,为明年在全地区5000个深度贫困家庭推广示范做好准备。

低位应用上,团队为种植黑木耳的贫困户家里都配备了自动喷淋系统,给自动喷淋系统设定相应的喷水参数,农户只要一按按钮,就能给菌棒适时自动喷水。研发的菌棒从下地到收获只需要1多点月就能完成,并且每隔20天就能收获一茬,1个菌棒至少可以长4-5茬鲜木耳。

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72岁的村民吐尔逊·毛拉克在自家院子里,种了1000个菌棒,黑木耳收入7500多元,相当于他30亩玉米地的收入。他说:“管理菌棒比其他农活省时省力多了,像我这样的老人都能干。”

浙江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阿克苏地区行署副专员陈建忠表示,为推动这一精准脱贫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挥部将联合地委行署和新疆大学阿克苏科技学院共建“万亩亿元”增收工程技术中心,打造集研发、应用、示范和培训于一体,全疆一流食用菌特色产业技术实验室,为阿克苏地区培养食用菌产业本土化人才。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华凌
开发开放34周年,浦东正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