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扶贫探秘

2018-11-22 10:19:2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史俊斌 张帆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张帆

宝鸡市凤翔县陈村镇旁家务村的贫困户刘鹏辉,免费参加了宝鸡技师学院汽车焊接中期培训班,与宝鸡忠诚制药机械有限公司达成了实习期月工资2200元的就业意向;岐山县雍川镇马江村,年龄偏大、身患疾病的贫困户张占斌走上公益岗位,成为了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扶风县段家镇大同村的“村镇工厂”里,贫困户刘萍娴熟的踩着缝纫机缝制布料,实现了务农就业两不误的脱贫心愿……

截至今年10月底,宝鸡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7475人、创业584人、技能培训15201人。

中期培训,让技能更“纯熟”

“我从庄稼汉变成了焊接工,就能找一份稳定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了!”经过三个月的中期培训,宝鸡市麟游县两亭镇西坡村的贫困户郑根明从宝鸡技师学院电焊专业“毕业”了,身怀一技之长的他对摘掉贫困帽子信心十足。

今年44岁的郑根明,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因为缺文凭、没技术,他只能在农闲时去西安打零工,一年下来挣得的2万余元,不仅要用来给女儿交学费,还要给瘫痪在家的父亲看病。今年6月,听说村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以免费学一门手艺,每天还有生活补助费,3个月左右之后还可以被推荐就业,郑根明二话没说就去找驻村第一书记报名。7月9日,郑根明重返校园成了一名学生,在宝鸡技师学院电焊教室里,一手举着电焊面罩,一手用电焊机反复练习平焊,即使汗流浃背也丝毫不减学习的热情。他说,这么好的机会来之不易,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掌握一门能早日脱贫的手艺。

像郑根明一样参加中期技能培训班,最终掌握技术、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目前在宝鸡市已有800多人。市人社部门已与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宝鸡忠诚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武汉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向其输送学业有成的贫困户。据介绍,中期技能培训班以市场用工需求较大的汽修焊接、电子电工、电子商务、数控车工等专业为重点,以宝鸡技师学院等国家重点训练院和县区职教中心为基地,以男16-50周岁、女16-45周岁的城乡适龄贫困劳动力为对象,坚持以市级集中办班为主、县区特色办班为辅、专业优势互补,注重实际操作培训,每期培训3个月左右,是宝鸡市探索的“中期培训+稳定就业+长效脱贫”新模式。

“宝鸡市中期技能培训”模式,已成为陕西省人社厅重点推广普及的培训模式。

村镇工厂,让就业更“灵活”

一场车祸,父亲昏迷不醒,母亲无法行走,突如其来的家庭巨变,让扶风县城关街道办原峪村的冯帆帆,从浙江某服装厂的股东变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7岁的冯帆帆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在家乡创办起了“就业扶贫村镇工厂”——扶风县航帆服装厂,还招聘村里的贫困户,带领大家伙一起脱贫摘帽。

冯帆帆的服装厂办在原柳店村小学的闲置教室里,有缝纫设备30多台,员工20多名(其中贫困户6人),年产量达到7万多件。“服装厂能有如今的规模,多亏了人社部门大力支持发展‘就业扶贫村镇工厂’。”冯帆帆说,他在扶贫干部和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了扶贫创业资金,还享受到了针对村镇工厂的一次性岗位补贴,以及租赁费、水电费等费用的补贴,使企业“轻装上阵”,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而在服装厂打工的贫困户代哑哑,不仅逐渐掌握了一门手艺,有了月收入1500多元的工资,还摆脱了因耳疾和语言障碍产生的自卑感,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到孩子和老人,这份工作我满意着呢!”

既能打工赚钱,还能兼顾家庭和庄稼,这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就是“村镇工厂”的魅力所在。去年以来,宝鸡市学习借鉴安康市平利县移民社区工厂吸纳移民搬迁户就业的做法,充分发挥县域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型、资源利用型等产业优势,以贫困村、移民搬迁社区为重点,鼓励全市具备条件的村镇大力引进和发展以就业扶贫为目的的村镇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打造了‘村镇生活、村镇就业’的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实现了“闲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无业变就业”三变效应。特别是扶风县结合县域实际,不断改进创新,总结提升,扩大范围,培育打造了“村镇工厂”吸纳就业的典型,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宝鸡市累计认定就业扶贫村镇工厂(社区工厂)51家,就近就地吸纳就业206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01人;累计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12家,吸纳贫困劳动力2613人。“村镇工厂”的就业扶贫新模式,符合关中地区农村实际,使农村群众既能照顾家庭生产生活、又能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务农、打工双收入。

公益专岗,让脱贫有“底气”

公益专岗,就是让贫困户在机关事业单位稳定就业,以“小岗位”撬动“大扶贫”,为就业困难的贫户人口“兜底”。2016年,周小玲的丈夫因为意外事故去世。那时她的大女儿正在读大学,二女儿在读高中,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令周小玲犯难。无论是去外地打工还是留在周边村镇工厂,她都无法照顾即将考大学的二女儿。针对这种情况,2017年8月,太白县人社局便推荐周小玲与县发改局签订就业协议,每月工资1480元,主要负责单位的卫生保洁。闲暇时,她还可以自己接一些手工活,实现了就业脱贫。今年50岁的张占斌是岐山县雍川镇马江村贫困户。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劳力,他却因身患疾病,不能干体力活,也不能外出务工,日子过得很“恓惶”。好在村上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张占斌有了一份负责村里的稳定工作,每月可以领到政府补贴 300元。类似周小玲、张占斌这样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家庭拖累大的贫困户不在少数,针对这类情况,宝鸡市在城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新增或腾挪补充一批服务性、辅助性岗位作为公益专岗;在农村设立一批保洁保绿、护林巡逻等公益岗位,解决就业困难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益专岗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1922人,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7719人,为一大批贫困人员实现就业“托底”。

为贫困人口授之以“渔”,让他们有工作、有事干、有钱赚,无疑是斩断贫穷之“根”的利刃。宝鸡市坚持“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为贫困群众输入脱贫血液,帮助他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值得点赞。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何星辉
广州发出全国首张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