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爆发期,高校如何不拘一格“育”人才?

2019-03-25 18:59:2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侯树文 王春

“我国的人工智能在关键技术和人才方面还存在差距,特别是人才培养。‘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先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在上交大人工智能领域校友典型宣传媒体通气会上强调高校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记者在会上获悉,当前上交大正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前沿的迫切需求,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多位校友纷纷表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需要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希望中国高校的人才培育能够不拘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溢出效应明显。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第四范式的创始人兼CEO戴文渊、依图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林晨曦、思必驰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俞凯、思岚科技的创始人兼CEO陈士凯、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宁……最近几年人工智能行业领域的明星企业家及高管人士都能看到上交大校友的身影。可以说,他们的身上流着交大人特有的“务实”血液,深藏着上交大多年传授的基本功。

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学科专业。而高校培养人才需要至少四年以上的时间。为何上海交大能提前预知并赶上这波AI热呢?

基础研究底蕴深厚 人才聚集效应明显

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TO胡哲人是上海交大计算机系2006届毕业的学生。成立于2012年的流利说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并于2018年9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2002年胡哲人进入上海交大学习的时候,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样火爆,学术研究还处于迷茫期,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上海交大扮演了人才培养的角色,为后来的产业爆发奠定了基础。“上海交大的人工智能人才联动效应非常显著。”回忆多年从业经历,胡哲人表示,从上交大毕业后,他碰到了很多同样从事高科技领域的明星校友。这些校友也同样有过在上交大IEEE试点班学习的经历。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据悉,在过去近20年,上海交通大学探索了ACM班、致远学院、IEEE试点班等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交大学子三次问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冠军,与MIT、哈佛等世界名校和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学子同台竞技,六次取得赛事金牌。十年来,ACM班有数百人获得国内外荣誉和奖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重要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达40余篇,其中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和最佳候选学生论文各1篇。此外,交大学子还在“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中5次捧杯夺冠,是赛事历史上首个四连冠的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还于2019年1月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人工智能分会。分会依托母校相关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挥行业优势,促进人工智能行业校友之间、校友企业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构建校友联谊的服务平台,服务广大校友,带动企业间的相互协同发展。

国际化土壤肥沃 产学研资源雄厚

“在高科技领域我能看到非常多的校友。”同样出身于上海交大IEEE试点班的触宝科技CEO王佳樑创业中也与同行业校友产生了多频次的交集。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他认为人脉资源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王佳樑2005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子工程专业并取得硕士学位。2008后,致力于手机创新型软件研发与销售的触宝科技在上海成立,并于2018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年利润超过了1000万美金。“触宝科技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国际化业务。”王佳樑认为,当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独具优势,一方面,上海交大高校为人工智能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便于人工智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

除了在上海交大打下的学科基础,从上海交大毕业的产业界人士在跨国企业从业学习经历同样不可忽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指出,企业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同样做出了贡献。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上海交大与产业界、国际学术界搭建的平台给予了学生接触国际化产业资源的实践机会。

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以人工智能理论技术研究平台、人工智能芯片与无人系统研究平台、智能网联汽车集成应用场景实验平台、智能+X跨学科应用四大平台的研究方向为依托,致力打造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此外,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认证。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与1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倡议设立,旨在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国际学术性交流与合作。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滕继濮
海南:气象航天牵手  享科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