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HIV主流亚型致病规律及流行奥秘获揭示

2019-05-04 20:16:0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衣晓峰 李丽云

衣晓峰 本报记者李丽云

由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王福祥课题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等四单位合作完成的一项课题《中国东北地区HIV-1 CRF01_AE亚型毒株致病特点及相关的氨基酸和糖基化位点分析的相关研究》,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的《艾滋病》杂志上。研究首次发现了决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致病AE重组毒株(CRF01_AE亚型)“与众不同”的致病机制与传播机理的奥秘所在——该亚型多个基因位点与其他流行亚型有显著差异。专家认为,这些成果加深了人们对CRF01_AE亚型的深刻认识,为艾滋病的科研及防控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据了解,CRF01_AE毒株于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当时CRF01_AE亚型的致病毒株并非主流病毒株。然而在潜入“国门”后,这一亚型致病毒株竟然猛踩“油门”,快速传播。根据国家艾滋病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CRF01_AE亚型的患病率已从1996-1998年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9.6%,快速上升到2007-2015年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42.5%,且在我国已经形成多个稳定的传播集群。而近期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CRF01_AE毒株比例高达70%,成为其中“主流”亚型的集群之一。因此,实时监测东北地区CRF01_AE流行情况、探讨CRF01_AE病毒传播和致病的奥秘,对于我国对HIV感染防控更是刻不容缓。

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哈尔滨市科技局科技基金支持项目等多个项目的鼎力支持下,王福祥主任医师及团队成员就上述课题开展长期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型别的HIV-1病毒相比,我国CRF01_AE亚型病毒感染者CD4细胞数明显更低,即感染CRF01_AE亚型病毒的艾滋病患者病情更重,病毒感染人体细胞所需要的辅助分子以CXCR4或CCR5/CXCR4为主。通过CRF01_AE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关键蛋白分子包膜蛋白的序列分析表明,蛋白包膜V3和V4区多个氨基酸位点替换、V3区糖基化位点缺失,以及V4区碱性氨基酸与CRF01_AE病毒的致病性强弱有关。CRF01_AE病毒的V4区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型别的HIV-1病毒,糖基化位点数量也显著少于其他型别的HIV-1病毒,V3区特殊的氨基酸替代、单一氨基酸替代或联合替代,与CRF01_AE病毒选择辅助分子CXCR4或CCR5/CXCR4感染人体细胞相关联。

专家认为,这些特征可能是CRF01_AE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感染快速播散和高致病性的潜在机制,其结果为CRF01_AE病毒发病“谜团”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发现了CRF01_AE病毒与主流亚型病毒株的不同之处。以往用对于艾滋病的研究,并没有特别针对某个亚型,而此项科研结果可为CRF01_AE亚型毒株寻找和探索新型专用药的研制,及其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另据了解,王福祥课题组一直从事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其团队在我国吉林省HIV-1阳性男男同性恋群体中曾首次分离到两株复杂重组病毒,其中一株是复杂重组型病毒CRF65_cpx毒株。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的源头并非在吉林,而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产生,并通过男男同性恋人群的流动传播到吉林。另一株是集CRF01_AE、B’和CRF65_cpx毒株基因特征的新型重组病毒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病毒是吉林地区流行的CRF01_AE、B’和CRF65_cpx毒株间重组之后形成的新毒株。本次研究再次强调了东北地区HIV-1流行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说明CRF01_AE病毒的快速播散,是新型重组病毒产生的原动力。相关学术文章《中国吉林省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发现新型HIV-1 CRF01_AE、B'和CRF65_cpx重组病毒》,前不久发亦表在国际著名的《艾滋病研究和人类逆转录病毒》杂志上。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滕继濮
广州发出全国首张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