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 遥赴星河——2021年中国人的星际探索路线
来源: 科技日报 科普时报 新华社 光明日报
编辑: 李梦一
2021-12-28 15:30:09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中国人对天空追寻的脚步从未止歇。2021年,我们奔向星辰大海的脚步更稳更远——“天宫”翱翔、“天问”登火、“羲和”探日、“银河”巡天……未来,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首批月球样品揭秘:嫦娥五号着陆区或曾多次火山喷发

12月13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该台徐伟彪研究员及其行星化学科研团队联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月球样品进行研究后发现,样品中有含有极高的钛铁矿含量,确定为高钛玄武岩。

此前,国内其他研究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低钛、中钛玄武岩类型。结合此次研究,学者们推测,嫦娥五号月球着陆区或曾有多次火山喷发。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详情

10月15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月球样品洁净室,田恒次副研究员在处理月球样品。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浴火凯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顺利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身体状态一切良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详情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在出舱任务结束后挥手示意。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0月17日9时50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接下来,他们还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当天9时58分,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他们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详情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天宫课堂”有了一个“新教室”

12月9日下午3时40分,“天宫课堂”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与中国科技馆的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以及分布在广西、四川、香港、澳门四处的分课堂中同步举行。这堂生动的科学课还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其他许多媒体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让全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朋友能在同一时刻参与,一起感受太空中与地面上不同的神奇现象,一起观察、猜想和尝试,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详情

图源:新华社微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中国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现如今,北斗已经构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导航星座,由30颗北斗三号卫星、15颗北斗二号卫星以及许多个试验卫星和备份星共同在轨组成。它们各自飞行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太空轨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北斗导航的场景几乎无处不在。>>详情

北斗导航卫星。新华社发(梁珂岩摄)

天链“中继卫星天团”——让中国拥有太空数据中转站

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可以充分发挥轨道高度优势,“居高临下”跟踪在中低轨运行的航天器,并将获得的数据实时回传到地面,可极大提高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目前,“中继卫星天团”已为各类遥感卫星提供过天基信息传输与测控服务,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提供发射测控服务。>>详情

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杨熙 摄)

双星加持,我国基本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7月29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组织召开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双星将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运输、南北极调查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数据服务。>>详情

6月11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一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郑逃逃 摄)

405发!

12月30日零时43分,伴随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出的一声轰鸣,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5次发射。>>详情


长三乙火箭升空(肖国军 摄)

“羲和号”发射成功!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实现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详情

图为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航天八院提供 摄影:雷春鸣)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历经近10个月的“太空之旅”,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详情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效果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国际编号为364875号小行星命名为“华罗庚星”

“华罗庚星”是2008年2月29日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首次发现的,2013年6月获得364875号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20年7月28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刊布,正式命名为“华罗庚星”。“华罗庚星”绕日运行椭圆轨道的半长径为2.65天文单位,偏心率为0.078,轨道倾角为12.078度,绕太阳一周需4.3年。>>详情

“华罗庚星”命名暨“华罗庚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中国天眼”已发现500多颗新脉冲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对外宣布发现脉冲星以来,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00余颗新脉冲星。依托“中国天眼”在射电低频波段领先全球的观测能力,我国天文学家在脉冲星搜寻能力和效率上,已大幅领先国外脉冲星搜索团队。>>详情

3月2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

在海拔4410米的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铺开一张占地面积约1.36平方公里的“大网”,捕捉被称为“宇宙飞弹”的宇宙射线。这就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支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昵称“拉索”(LHAASO)。

2021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刊登了LHAASO国际合作组的最新成果——首次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为寻找超高能宇宙线的来源划定了目标。同时,LHAASO记录到能量达1.4拍(拍=千万亿)电子伏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详情

这是航拍的观测站内水切伦科夫探测器(6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