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来源: 综合科技日报、新华网
编辑: 冷媚
2022-06-17 12:12:57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国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

今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际主题是“携手抗旱 共同成长”,我国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

敢把沙漠变绿洲。科技日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详情

戳视频了解不可思议的沙漠植物↑

向沙漠进军,不但收复失地,还让黄沙遍地生金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并横跨黄河延伸入宁夏,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数十年来,这头凶猛的“公牛”疯狂肆虐,当地百姓饱受风沙侵害,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县域面积的68.3%被其占据,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

近日,记者在磴口县看到,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工人们将稻草压入沙中制作草方格沙障,巨大的现代化牧草基地被移入沙区。俯瞰乌兰布和沙漠,形似巨型魔方的固沙网格和圆形牧草基地恢宏壮观。

近十年来,我国沙漠沙地治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人与沙斗”的被动局面,正在被“人指挥沙,人利用沙”的主动局面所取代。>>详情

磴口县的有机种植基地。磴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贯通,如何防风固沙?

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是一条典型的沙漠铁路,沙害成为影响铁路建设的头号难题。

自2018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国铁集团组织参建单位根据沙漠地质特点,按照“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同步推进风沙防护工程建设。

为有效应对风沙侵蚀,中国中铁在全国铁路建设中首次提出“治沙先行”的建设理念,通过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做到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进行。>>详情

飞驰在和若铁路线上的列车。

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建成,走出光伏治沙新路

6月2日,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新建的86座光伏发电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落户”,万余块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成电能抽水灌溉,为绵延436公里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提供了更加“绿色”的水源,实现公路全线零碳排放,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从人迹罕至的漫天黄沙,到一座座现代化油气场站的崛起;从沙漠公路的全线贯通,到生态防护林的绿意葱茏;从柴油发电抽水灌溉,到用阳光“绿染”大漠……

塔里木油田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沙漠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改善和油气勘探开发相得益彰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详情

塔里木油田供图

“沙变土”技术今年进入产业化

作为由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研发的原创性理论和成套技术——“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在5年大规模中试试验后,今年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目前新签项目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沙漠和戈壁共计13万亩。

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形成“几”字形状,南段和北段存在着纬度差异,每年封河期和开河期上游来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引发水灾。从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推进“引凌入沙”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并于2014年凌期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杭锦旗计划通过该项目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并在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从而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沙漠腹地有了水,再加上沙漠土壤化技术,沙漠就能产生经济效益。”易志坚教授介绍,这次改造的地块位于杭锦旗吉日格郎图镇,当地可以用于土壤化改造的沙漠化土地超过10万亩,当地政府引进了企业种植农作物,计划种植土豆、大豆、葵花等经济作物。今年他们计划首次改造2000多亩,目前改造、种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详情

经过改土后的沙漠长出的高粱。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供图

助力荒漠化防治,我们能做些什么??

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它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出一份力,一起来学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