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啸日,海啸灾害知多少
来源: 新华网、科普中国、河南科技报、大众科普
编辑: 陈可轩
2021-11-05 15:13:44
11月5日的“世界海啸日”,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体位移造成的灾难性海浪,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11月5日的“世界海啸日”,这是为了纪念日本的“稻村之火”事件。在1854年的一次地震中,一位农民看见潮水倒退、海啸将袭的征兆,点燃了刚刚收割的所有庄稼以警告村民。村民们得以及时逃脱到了高地。此后,他还建了一条堤岸,并且在堤岸上种了一排排树,作为防范海啸的缓冲地带。后来,联合国将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日”。

现实生活中,当海啸来临时,巨浪越过海岸线,迅猛地袭击岸边的城市和村庄,一切被席卷一空,只留下一片狼藉。海啸虽然不常发生,但却是致命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上共发生了58场海啸,夺走了超26万人的生命。平均每场海啸夺走4600人的生命,超过其他任何自然灾害。


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海啸的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在茫茫的海洋里,海啸的波高可能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波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详情


来源:国家海洋预报台

为什么我国少有海啸灾难事件?

海啸可分为两种,一类是近海海啸,其生成源地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危害极大;另一类是远道而来的远洋海啸,同样能带来大灾难。

我国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频率极低。因为,一方面以日本列岛、菲律宾群岛等构成的岛链,屏蔽了我国大部分的海岸线,这是远洋海啸遇到的第一重防线。另一方面,我国大陆沿海有着平坦且延伸极远的浅水大陆架,海啸波在进入这片辽阔的海域后,形成陆架假潮,能量大量损耗,抵达海岸时已成强弩之末。

而最危险的近海海啸,也因我国拥有较为稳定的海床,和海岸线上数千个岛屿礁滩构成的天然防波堤所屏蔽了。>>详情

灾害预报如何“未雨绸缪”?

海啸这种破坏性较大的灾害,目前还无法进行准确预测,主要通过完善地震、海啸监测网络,构建更加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来实现海啸的快速或实时预警,最大限度减轻海啸灾害的影响。由于海底地震可能发生在全球大洋俯冲带的任何区域,所以海啸的监测与预警首先要具备听“地”观海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三张网来实现:全球地震监测网、全球海平面监测网和全球深海海啸浮标监测网。它们会源源不断地向预警系统汇集监测信息;海啸预警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会快速地处理、分析、计算、识别危险的地震和海啸特征参数;根据这些信息,预警人员进行海啸预警产品的制作,最后通过电视、广播、网页、短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发布海啸预警信息。>>详情


筑牢生态海堤,保护生命安全

作为一种宝贵的生态资源,红树林生态群落是海岸防护林的第一道防线,被公认为“绿色的海岸卫士”。

1958年,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面对海啸灾害,红树林同样表现优异。2004年,印度洋海啸袭向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造成23万人死亡。而距离海岸仅几十米远的172户家庭却幸运地躲过了海啸的袭击。原来,这里的海岸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没有被排山倒海的海浪摧毁,还守护了岸上渔民的生命。>>详情

破坏性海浪来临如何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