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向新,顶尖科学家掀起“头脑风暴”
来源: 综合新华网、科技日报、澎湃新闻
编辑: 冷媚
2022-11-08 12:00:51
11月6日至7日,主题为“科学向新 共创未来”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论坛,其中包括27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7位诺贝尔奖得主与3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组成“顶科天团”,和百余位青年科学家、“小科学家”、各界嘉宾一起,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共话科技前沿,共谋国际合作,对中国开放创新投下“信任票”。

“开放”是本届论坛上中外科学家口中的“高频词”。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农业育种到零碳发展,各国科学家紧扣基础科学的最新动态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交流科学新突破,凝聚合作新共识,构建科学新生态,共谋未来新图景。通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开放平台,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科技向新、共创未来的合作之诺。>>详情


11月6日拍摄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发

信息时代刚开始,数据将在未来“连点成线”

问世不足百年,计算机科学已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圆桌会议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围坐圆桌π”,共议“数智未来新突破”。圆桌会议主持人、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表示:“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的起始,而非结束。”

人类社会由极度复杂的文化连接构成,这是单个数据无法描述的。“未来的计算机科学将‘连点成线’,通过主体间的互动,进行结构上的预测和分析,让人类拥有更美好、更高效的生活。”首届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迈克尔·I·乔丹表示。

那么,在动态的社会中,机器该如何“提升自己”?这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长聘副教授龙明盛长期关注的问题。“‘错误发现率’可能是人工智能科研当中缺失的一环。10多年前,机器学习技术总被现实问题击垮,这促使我去思考机器学习的短处。”

但龙明盛坦言,在他的研究进程中,对人工智能的训练常因环境部署的变化而遭遇失败,人工智能正亟须一些原则和方法论来构成系统。“鲁棒性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有不同范式,科学研究则要让这些具备不同优势的范式达成‘合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朱军表示。 >>详情

“WLA联手进博会对话顶科”活动现场。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右)和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左)出席活动。

科学没有优先次序,创新根植于科学方法

“科学就是创新。”在回答澎湃科技记者提问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说道。“就像巴利·夏普利斯(Barry Sharpless)教授说的,如果你已经知道了正在研究的问题的答案,就没有必要再研究了。”罗斯曼认为,这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宗旨,如果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研究问题。因此,创新根植于科学方法。

他向现场的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什么?”抛出问题后,他就将现场交给翻译,希望大家利用翻译的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翻译结束后,他接着说:“我的答案是,科学方法的发明。因为科学方法有无穷的潜力,它只受限于人类的想象,没有任何的上限。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取。”

他还表示,科学研究是没有优先次序的,当科学家个体专注于解决需要被解决的基础问题时,科学发现是最有效的。

如何看待基础科学和应用之间的关系?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科学,一种是被应用的科学,另一种是还没有被应用的科学。科学的应用只是时间的问题,它们最终都会被应用,只不过其中有一些被应用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没有任何的科学发现是无用的,它们最终都能给人类造成影响。所以科学都是重要的,我们应不断去追求。” >>详情

开放极其重要,科学要发出更强音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得主——迈克尔·I·乔丹(Michael I. JORDAN)和迪尔克·格尔利希(Dirk Görlich)出席媒体见面会。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参加了见面会。

对于目前基础学科在全球的发展,兰迪·谢克曼表示:“我认为基础学科的发展势头非常好,有很多人愿意做基础科学。现在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前景也非常好,很多公司都在开展非常优秀、前沿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基础科学发展的经费支持也逐渐变多,我眼见着从只有政府出资支持科学研发,到很多民间组织支持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近几年,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我相信未来中国在世界科技版图也会拥有重要地位。”

研究领域主要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乔丹认为,人工智能的意义不在于让机器人跳舞,而在于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在生物医药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数据可以针对过去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个性化诊疗变得可能,不同肿瘤也有不同的医治方式。在商务方面,买卖双方可以更快地找到彼此,AI可以采集不同的数据,产生长尾效应,从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在交通物流方面,智能港口可以采集数据,更好地对供应链进行预测,也可以根据天气状况等突发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但两位获奖者都表示,科学力量还需要更强。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乔丹说:“有很多人不相信科学。我觉得我们需要让年轻人相互沟通,站在寻求真相的角度看待世界。”

格尔利希也说:“我们看到知识大爆炸,技术不断进步,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得知识。但同时,我也对有些人对科学不屑一顾的态度感到忧虑。我觉得未来社会决策的制定,需要从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应该要发出更强的声音,我们需要更有效的科学沟通,来消除当前有些人对科学的抵触情绪。这项工作很艰难,但我们必须要做。” >>详情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播撒科学种子,培育未来科学家

11月4日,上海临港滴水湖畔,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正式启用。这栋科技感十足的建筑,酷似展翅翩飞的白鹭,在科学探索的海洋里中流击水、破浪前行。永久会场在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启用,海智国际研发社区同时揭开面纱。到2025年前,顶科社区内将有多个联合实验室建设或全面启动,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入驻,招募全球青年科研人才。这是顶科论坛5年来精心孕育而成的科学家人才“苗圃”。

“扶持青年成长”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论坛的三大使命之一,也是科学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论坛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科学T大会”,今年齐聚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与科学少年同台激荡思想火花,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未来科学家”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聆听大咖演讲、参与趣味实验、展示科创作品、触摸前沿科技,亲身感受科学精神与内涵,燃起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对话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学术研讨的氛围更为浓厚。

为什么坚持让顶尖科学家向小小少年讲课?顶尖科学家们认为,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好奇、踊跃提问和坚持不懈。而这些特质,主要是在成年之前养成的。今年的现场,暨南大学学生邹一鸣、湖南大学学生倪嘉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汤杰,这3位曾3次参加“科学T大会”的大学生现身说法。曾经的小小少年,已经步入大学,在做着他们喜欢的科学课题,带着他们的科学问题和顶尖科学家现场对话。顶科论坛播撒的科学种子,已经萌芽。

契合今年论坛“科学向新 共创未来”的年度主题,顶科论坛还推出了世界顶尖科学家“校园行”,让顶尖科学家走入校园和中学生面对面,并启动“未来科学家”计划,每年将遴选100名有科创潜质的中学生,经过一年培育,从中评选出10名“未来科学家”。

从青年论坛到“科学T大会”再到世界顶尖科学家“校园行”,从上海到面向全国乃至海内外,从最初的13人到如今影响数千万学生……5届论坛,顶尖科学家播撒科学种子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顶尖科学家与未来科学家同框对话的场景将一直持续下去。

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执行理事长吴向东所言,顶科论坛的每一束光、每一分热,都能照亮一段路、温暖一些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