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间,济宁高新区后岗村实现蜕变

2017-11-28 13:20:49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齐鲁晚报讯  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十年之间,济宁高新区后岗村实现蜕变,如今“小康楼”林立,文明宜居、邻里和睦,享受到最大实惠的还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村民们。

家家住进“小康楼”,村子建起老年公寓

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通至家门口,一排排红瓦白墙的两层“小康楼”错落有致,绿植围绕的休闲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在遛弯。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后岗村支部书记张明武说,自2008年开始,村两委通过自筹方式完成了旧村改造,累计投入370余万元完成村内大街小巷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统一规划了绿化、水利等工程的。

“十年前我们种地都困难,当别的村用上了电力灌溉,我们村还是原始的柴油机,2008年秋收后,村里干部带头,组织村民自筹和捐款,用了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水利电缆铺设。”村民杨传启回忆说。

杨传启说,生产作业困难解决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变好,如今3间土坯房变成了近200平方米的“小康楼”,自己还是村内保洁员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滋有味。

“10年变迁中,村里建成248栋‘小康楼’,自来水全部免费使用,并为村民提供了村内保洁、治安巡逻员等工作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村子自己的企业为村里贫困户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并每年给村里10名贫困户1500元产业分红。”张明武说,村子还建起一座老年公寓,空调、暖气全部配备,现已有30多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入住。

抓文化促新风,村里有了图书阅览室

“村风正了,村民才和谐团结,后岗村全村共有村民256户752人,其中回族村民有93户23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是典型的回汉混居村庄,十年前的后岗村邻里纠纷不断、村民矛盾不减。”张明武说,村委是村级稳定、民族团结的“过滤器”,10年来,成功调处村企纠纷、民事纠纷各类民族纠纷10余件、涉及人数30余人,调解成功率100%。

近年来,后岗村以文化阵地为抓手,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炼编写新农村三字经和服务群众谚语相互对照开展工作,引导回汉群众树立积极健康的诉求反映理念。张明武介绍,村子还开展了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发掘古石碑、计划重修元明时期的后岗村观音堂与清真古寺,保护回汉两族不同的文化信仰。

“后岗村在不断倡导文明新风,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进行‘十星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境界,净化了村庄的文化环境。”张明武说。

张明武介绍,后岗村在搞好“文化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广场舞大赛,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艺术的平台,并且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与生产创收技能。

“周四说事”听诉求,“4点半学校”成乐园

后岗村创新“周四说事”制度,设立“群众说事室”活动,将每周四确定为群众集中说事日,通过民情调查、政策宣传、答疑解惑、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拓宽了群众诉求渠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周四说事’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拉近了村民距离、化解了信访矛盾的同时,更为村两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张明武说。

张明武介绍,村两委成员及24名党员实行分级划片包保制,每周两次深入所包群众家庭交流谈心、上门说事,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在充分尊重两族群众习俗的基础上,按照包保分工进行调处,公正公平地对每一起涉及回汉群众的纠纷进行认真研判。

“很多孩子的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孩子放学之前和假期间回不了家,为了让孩子有个安全的休息和学习环境,村里在2015年还建起了‘妇女儿童家园’,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孩子们放了学,就可以直接来到这里学习写作业。”村民马祥峰说。

村内退休的老教师和志愿者每天都会在这里看护着孩子,并一对一给孩子们进行辅导,学习氛围浓重,除了能够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放学有了安全的去处,减少了外出的安全隐患。

齐鲁晚报见习记者 李亚腾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