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园区之光——农高区成立20周年系列报道

2018-02-01 09:06:39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 爱平

农科园区之光

——农高区成立20周年系列报道(历程篇)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编者按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首次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从国家层面系统指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文件。

经过20年的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前沿阵地,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的摇篮,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培育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引擎;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样的优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加速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农高区的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前景。

有这样一组最新数字:目前,我国已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家,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75家。

数字的背后,是一种模式、符号、声音、速度和现象。1997年和2015年,国务院分别批准建立杨凌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00年提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年间,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2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犹如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那些不懈进取的鲜活实践,随风吹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前所未有的机遇

20年前的杨凌,下雨泥裹脚,晴天土扑面。

1988年9月,作为一名新入西北农业大学(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吴永常首次来到杨凌,他在陕西省武功县下火车,和20多名新生坐着一辆大卡车前往学校,一路尘土飞扬。

“这和入学通知书上介绍的‘北依岚岗 南望太白’的花园学府,形成了极大反差。当时,杨凌只有两条街道。”如今已是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的吴永常回忆说。

1996年,新的机遇降临杨凌。出席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接受了陕西省的建议,同意来杨凌农科城进行视察。

这次视察,让杨凌再次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并成为杨凌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机。

1997年,国务院已决定不再审批新开发区,但因为杨凌的特殊性,李鹏总理还是同意了开发区的思路,亲自为“杨凌开发区”确定了“示范区”的名称。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介绍,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针对干旱半干旱农业进行创新创业,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进行探索。杨凌示范区成为了全国批建的第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此后,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科教资源整合阶段(1997—2000年);创新能力提升阶段(2001—2009年);现代农业示范阶段(2010年至今)。”王喆说。

20年间,杨凌飞速跃进。2016年,杨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59元,位居陕西省第一。

吴永常最近一次去杨凌是2017年的2月份。“我真不敢相信这是曾经那么熟悉的杨凌啊,它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科城。”他说。

王喆说,20年来,杨凌示范区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在示范和引领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宏大实践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诗篇。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级农高区。

吴永常参与了该示范区部分创建工作。“这主要是由于有一部分有基础的园区开始向农高区转型,大势所趋;其次是,山东省和东营市已经开始了农高区的探索,先行先试,上下齐心,并审时度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融合发展。”他说。

砥砺前行的队伍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科技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银行,于2000年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王喆介绍,此后,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年至2005年)、全面推进(2006年至2011年)、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

令吴永常印象深刻的是试点建设期。2001—2003年,科技部先后分两批启动了3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工作。

但很快,由于国务院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2005年,科技部暂停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的批复工作。

2009—2010年,科技部开始启动了第3批和第4批园区建设工作,特别是201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此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总数很快达到100个左右。

“园区发展的第一阶段,各地热情很高,但缺乏必要的经验;在第一、二批园区中,尽管有部分园区发展较慢,但各园区在当地政府指导下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值得敬佩。”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希柏说。

在众多园区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富裕对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印象深刻,这个位于西北边陲的园区,在一次中期评估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吴永常认为,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值得总结。他规划设计了这个园区,也长期关注并参与了它的建设。

“它曲折的成长过程就是一部农业科技园区的演变史。”吴永常说,渭南园区不是最优秀的,但它确是“我国农业园区建设的先行者、探路者”的典型代表。

江苏南京白马园区、江苏镇江园区、湖北武汉园区、山东寿光园区……谈起印象深刻的园区,王喆如数家珍。

“这些园区拥有共性特征:管理制度清晰,政府给予强有力领导和指导,并委托专门的企业进行市场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科技资源支撑,与科研院所、高校强强联合;注重融合发展,吸引社会、企业等广泛参与,加强金融投融资;加强平台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注重盈利,旨在增强输血功能;并注重促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王喆说。

(科技日报北京1月31日电)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