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发 德国又有大动作【国际战“疫”行动】

2020-06-17 19:32:2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技日报驻德国记者 李山

6月15日,德国政府投入3亿欧元获得了目前正研发新冠疫苗的CureVac公司23%的股份。这是继与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结成“疫苗联盟”之后,德国在疫苗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德国希望通过投资加快CureVac的开发计划,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技术潜力,在日趋白热化的世界新冠疫苗研发竞争中“力争上游”。

潜力与挑战并存的新冠疫苗

作为一种新的疫苗技术,目前为止,还没有mRNA疫苗被批准上市用于传染病的治疗。CureVac公司是世界mRNA技术比较领先的公司之一,2003年曾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推出基于mRNA技术的癌症疗法。

2020年1月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后,CureVac公司开始对基于刺突蛋白的多种潜在抗原构建体进行免疫原性检测,随后进行了临床前试验。5月中旬发布的结果显示,候选疫苗能够在低剂量下快速诱导免疫反应以及高水平的病毒中和效价。因此,CureVac公司计划于6月启动mRNA新冠疫苗的一期临床试验。

CureVac首席技术官弗廷-穆雷彻克博士认为,能在很低的剂量下取得积极的成果,证明了他们的mRNA技术平台在革新疫苗领域方面的潜力。德国负责疫苗监管的保罗·埃利希研究所微生物学部门负责人伊莎贝尔·贝克雷吉安·丁教授认为,mRNA生产工艺相比传统疫苗简单,不需要生产生物制剂严格的生产线和设备要求,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短。但疫苗是否真的能够在人体内诱导足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是否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以及它能提供多长时间的保护等,还有很多的未知数,必须通过人体试验才能回答,目前科研人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科技与政商助力的生物公司

6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宣布,通过复兴信贷银行用3亿欧元参股CureVac公司23%的股份,该少数股比将不会干涉CureVac的商业策略。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表示:“CureVac的技术具有开发颠覆性的新疫苗和治疗方法的潜力,这些疫苗和治疗方法可供许多人使用,并可通过市场获得。德国联邦政府决定对这家有前途的公司进行投资,希望加快开发计划,并为CureVac提供充分利用其技术潜力的手段,这对于产业政策也非常重要。德国和欧洲需要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和技术,这是《新冠经济刺激和未来技术计划》的第一个重要实施方案。通过这一计划,德国希望确保在医疗物资和疫苗的整个生产链条中的独立性。这项投资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阿尔特迈尔预计,该举措不会在欧盟引发问题。成立于2000年,拥有约470名员工的CureVac公司在美国波士顿设有分公司,是唯一受邀参加3月2日在美国白宫举行的疫苗药物研发咨询会的德国公司。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和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等都为CureVac提供过财政支持。德国媒体曾热议美国有意染指该公司。CureVac公司的主要股东迪特马·霍普在德国政府宣布投资后表示:“新冠肺炎危机已经使生物技术行业对患者、社会和全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我很高兴政府也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性,而且这个关键行业现在将获得早期研究以外的支持。”

风险与希望交织的疫苗“期货”

截至6月16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800万例,累计死亡超43.5万例。保罗·埃利希研究所所长齐修特克说:“最后,只有疫苗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4月底,德国BioNTech公司的候选新冠疫苗已获批进行一期临床试验,近日从欧洲投资银行获得了1亿欧元的贷款。除了CureVac公司,德国传染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冠疫苗也“接近临床试验”,预计将于9月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德国政府则新增7.5亿欧元的紧急资助,希望扩大新冠候选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以便疫苗早日研制出来。

另一方面,尽管疫苗研制“还在路上”,各方已经按捺不住开始了疫苗供应的争夺战。美国一如既往地秉持“美国优先”政策,很早就单独与制药行业达成了国家协议,其中也包括国外的先进制药企业。例如向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研发的疫苗投资约10亿欧元,获得3亿剂疫苗的承诺;向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投资3000万美元,获得了其新冠疫苗最大的预订权等。与此同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成立了“疫苗联盟”,与“多家制药企业进行了对话”,以确保欧盟和其他国家得到足够数量的疫苗。

世界范围内对新冠疫苗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个“争分夺秒”的业界奇观,即候选疫苗还在试验过程中,就已开始大量生产和预售。6月4日,阿斯利康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了7.5亿美元的疫苗合同,拟于今年底提供3亿剂新冠疫苗。5日,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索里奥特说,“9月份我们将知道,我们是否得到了有效疫苗”。为了加快进程,目前该疫苗药物已经开始大量生产。索里奥特表示,疫苗必须在得到结果之前准备就绪,虽然阿斯利康承担了财务风险,但这是试验有效后获得疫苗的唯一途径。制药企业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但这中间蕴含的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既成事实可能给疫苗审批机构带来的巨大压力。

责任编辑: 左常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