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

2017-12-25 10:31:2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亓科伟

开创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新局面——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郑世民

首届“中俄创新对话”今年6月在北京举行 

科技外交迈向新时代②

十九大报告中,科技创新成为最热关键词之一,引发中外媒体热议。中俄同为科技大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日益密切。近日,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郑世民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畅谈十九大精神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展望中俄科技创新合作广阔前景。

科技创新与科技外交的新要求

郑世民公参指出,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报告十余次提及科技、五十余次强调创新,充分肯定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突出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系统部署。

报告在发展理念上再次强调创新的首要地位,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明确把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衡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任务部署上更加突出基础研究、战略支撑、战略科技力量、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线图”。这些均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郑公参强调,作为驻外科技干部,更要紧密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部署和科技外交的实际,联系地、系统地、全面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下狠功夫学懂、弄通、做实,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总书记科技思想和外交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科技外交官的崇高使命。

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特点鲜明

郑公参认为,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双方合作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机制化互动成效显著。中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包括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和中俄创新合作协调委员会指导的中俄创新对话。前者由中国科技部和俄教育科学部牵头,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十一届例会,对明年合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后者由中国科技部和俄经济发展部共同主导,聚焦两国创新战略与规划、创新政策与机制、科技金融、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发展等,今年6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届中俄创新对话。上述活动引起了两国社会各界对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广泛关注。

二是携手引领国际大科学发展。中俄在核聚变、同步辐射光源等领域合作日益加深。今年,双方就重离子超导同步加速器(NICA)合作取得突破,正式成立专家工作组,并于第一次会议制定系统合作方案。中俄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密切合作。11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ITER十年”大会上,包括俄方在内的国际核聚变专家联合发表《北京聚变宣言》,支持建设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

三是共同主导多边机制合作。今年中国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俄罗斯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双方密切沟通,借多边框架下科技创新合作,在全球创新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7月18日,第五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在杭州举行,就科技创新政策交流、专题领域合作、联合资助多边研发项目、青年创新创业、青年科学家交流、科技园区合作等达成了多项重要成果。9月4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见证下,五国科技创新部门共同签署了《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园区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研究基础设施,联合支持科研项目等,共同研究制定合作发展规划和实施路线图,共谱金砖科技创新合作新篇章。

科技创新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亮点。各成员国均认为创新是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方倡议加强创新政策对接,落实好《上合组织成员国科技伙伴计划》,以项目合作为依托,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长效合作平台,正在筹划适时举行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六项举措助力中俄创新合作再升级

郑公参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要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打造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深挖合作潜力,打造更多合作增长点,提高利益契合度。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统筹作用,将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对俄科技创新合作纳入现有机制,在统一的合作平台上有重点地整体平衡推进。

二是加快推动一批对两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型项目落地,扎实推进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合作平台建设。

三是切实加强大科学领域合作,推动双方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和独有装置共享,借鉴俄方经验,积极策划由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四是依托两国科技创新促进机构,推动建立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服务,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的跨境流动和成果转移转化。

五是积极推动成立中俄联合创新基金,助力务实合作。俄方计划由斯科尔科沃基金会和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会牵头负责。

六是加强科技人文交流,推动建立青年创新创业伙伴关系,夯实长期友好合作基础。

郑世民公参指出,通过以上六项全方位、立体式举措,中俄未来将打造融合度更深、带动力更强、受益面更广的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科技日报莫斯科12月23日电)

责任编辑: 符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