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千亿级产业链这样铸成

2019-12-23 09:24:3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建高 王作岩

本报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王作岩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入位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平台项目建设现场,发现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到目前,其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平台项目已主体完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基础施工,预计年底将交付使用。

事实上,在这个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的示范区里,拥有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庞巴迪等龙头和2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去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850亿元、增长16.4%,今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并且,在管理模式、创新资源集聚、全产业链创新等方面,示范区今年也有了新的改变。

创新“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

近日,根据青岛市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部署,示范区正式发布了面向全市选聘工作人员的招聘简章,加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三化一型”干部引进培养力度。

“自从成立伊始,示范区就确立了‘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体制:管委会作为政策扶持主体,区域重大事项由管委会集体决策;管委会出资按照现代化公司标准组建成立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化平台,负责开发建设、产业招商、资本运营等方面工作。”示范区管委会主任秦青松表示,“管委会+公司”的优势互补,充分释放管委会的政策平台优势和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优势,实现互促共赢。优化示范区管委机构设置,推动瘦身强体,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示范区管委把能交给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责一律划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岗位等形式实现。

示范区还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从管委会班子成员到一线工作人员,全员聘任,引入“三化一型”人才,配强干事创业队伍。

创新资源集聚的“鲶鱼效应”

“去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揭牌成立。一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三大板块’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随着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承担了引领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家使命。”秦青松说。

示范区发起成立的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已经成为山东省首个轨道交通装备类协会,成功搭建起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协作创新平台,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余家。示范区还签约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院等4个科研院所,并让德国蒂森克虏伯磁技术研究室入驻,与德国德累斯顿大学、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中心等5家科研机构展开合作,打造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如今,橡胶制品、列车配套焊接件等新材料的研发,实现了与整车企业的同步升级。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试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高速列车技术协同云计算中心、轨道交通环境综合试验室5个项目建成后,将突破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引领高速列车行业发展。

平台思维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今年以来,示范区新签约19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72亿元;新开工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350亿元,2019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123亿元。这标志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正从技术创新拓展至全产业链的创新。

“这得益于示范区坚持平台思维,构筑产业生态,将引项目向搭平台转变,构建轨道交通集群化发展生态系统。”秦青松说。

根据《城阳区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作战方案(2019—2022年)》,示范区按照“产城融合、多规合一”等理念,推进综合规划、专题研究、专项规划、控规等共计34项编制,完成了创新中心集技术研究支撑、科研办公服务等于一体的规划设计,并纳入控规,为城市更新、高品质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突出新城轨道交通特色,展现最新的轨道交通出行方式,打造特色城、旅游城、示范引领城。

为了搭建高端项目和产业园区平台,示范区正从引单个项目向引产业平台转型。秦青松介绍,依托区域内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四方庞巴迪公司等“中车系”主机企业,梳理产业链、价值链,聚焦139家核心配套企业,实地走访企业、科研院所300余家次,推动产业链立体扩张、价值链优化配置。发挥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优势,瞄准“国际化”,与西门子、四方庞巴迪等国际企业积极对接,总投资12亿元的瑞士SGS集团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及重要零部件出口服务基地和全球轨道交通车辆认证检测中心顺利签约。总投资390亿元的轨道交通高端配套产业园、地铁创新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申晟轨道车辆配件等总投资24.3亿元的10个项目将在年内竣工投产。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