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

2020-08-06 16:12:05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李争粉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套。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企业招商引资、促进国际创新合作、国际人才交流等方面均有积极探索和丰富的经验。”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88年我国首家国家高新区成立以来,众多国家高新区便聚焦高技术领域积极对接海外资源,引进大量海外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成果在国内落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和国际融合度较高的产业。据悉,2018年,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占全国的22.5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2.2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44.3%。

“疫情期间,众多国家高新区外贸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表明国家高新区对于稳定我国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意义重大。”刘会武表示。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并重,持续不断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主动布局和全方位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成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王志辉说。

如,中关村、张江、武汉东湖等国家高新区与美国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高地建立起紧密的创新生态链接,实现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互动,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深圳高新区更是自2004年就开始利用园区优势,通过“两免、三减半”的方式吸引境外机构、境外园区管理机构及境外科技商务机构到深圳进行相应的合作,先后引进45个国家的82家园区,并拓展740多个境外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推动深圳企业“走出去”,先后有1000多家企业,在海外举行了2000多场活动。

成都高新区早在2016年就与享有“法国硅谷”之称的索菲亚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结为“姊妹园区”,推动索菲亚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同时,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SBC也已经落定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以对欧合作为特色,探索出‘园区+平台+组织+基金’国际合作新模式。”王志辉说。

此外,沈阳、大连、青岛、烟台等国家高新区主打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建设了一批国际交流发展平台,集聚一批日韩领先企业;福州、厦门等国家高新区致力于海峡两岸合作,与我国台湾地区初步形成由产业延伸至科技、人才、教育、文化多领域的合作体系。

国家高新区要修炼内功

历经30多年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但是,“国家高新区在更好融入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方面还存在难点。”刘会武表示,比如,受全球疫情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会对园区间科技合作、技术转移、高科技产品贸易等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国家高新区与国外园区开展前沿技术合作交流受到较大影响”。

“这对国家高新区是否能构建国际化的特色竞争优势提出挑战。”刘会武说,只有每个高新区形成园区特色产业优势,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上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才更容易与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的国外园区合作。

“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于所在国的法律、文化、产业链等情况与其他跨国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市场化专业服务资源能够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提供的支撑仍然比较有限。”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国际业务总监王明阳表示。

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刘会武表示,未来,国家高新区要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议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和塑造具有国际引领优势的产业集群优势。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建设高质量高能级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争抢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市场的全球聚集和引领,形成新经济聚集发展优势。

二是全面支撑和促进国家开放,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经济体系。建设全球化创新交流平台,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特别是畅通高端人才、风险投资等各种创新要素流通渠道。

三是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提升产业影响力。特别是在战略性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控制力、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创新型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高成长的企业。

四是促使国内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国家高新区应积极探索园区共建、创新合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现跨国合作、优势互补,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入国际合作组织,提升高新区国际营商环境等。

记者 李争粉报道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