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

2020-10-20 16:48:11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沈伟强  李文俊 刘琴

陈立武/摄

城央绿廊穿城而过,图为釜山公园内人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道“四道贯通”。彭伟宗/摄

优美科新厂房

今年国庆期间,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惊艳亮相。付师华/摄

“十三五”前四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7.46%;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为9.2%,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保持江门市前列,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跃升至第57位,连续5年实现争先进位。“十三五”前四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科技创新日渐高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乘上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动车”,行稳致远。

沈伟强  李文俊 记者 刘琴

“十三五”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用真抓实干的作风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有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多项工作创造出“江海模式”“江海经验”,走在江门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前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三区并进、三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门市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说。

创新引领

发展动能持续转换

“十三五”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八大举措”,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从2.75%预计提升到3.5%,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期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实现了“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企培育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多级联动,闭环培育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1家,科技型小微企业962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48.5%提升到60.23%。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载体建成面积从15万平方米增加到5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8.3 %,拥有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突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从46家增加到93家,年均增长27%;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主营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4.77%。科技金融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建成广东省首个园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率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暨金融科技产业化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强化金融供给,新引进的30多家金融机构共为区内中小企业授信超300亿元,6家科技支行共发放科技贷款超16亿元。积极培育和引导科技型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本土上市和挂牌企业共9家。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成功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和首届“高新工匠”评选活动,成功对接海内外一批含金量高、潜力大的科创项目和高端人才。园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3名,广东“特支计划”2人,硕博士374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454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共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工作站22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成效明显。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4.08件增长到33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成立全国首家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在广东省首创举办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获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型

2019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分别为73%、39%、52%,与2016年相比,分别提高18、11和7个百分点。

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精准对接深圳、广州、香港等优质产业资源外溢,加大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招商选资力度,成功引进了德昌、优美科、麦克韦尔等3个投资均超30亿元的龙头项目和38个投资超亿元的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推动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化工、玻璃、造纸等行业企业关停搬迁改造工作,启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关停搬迁企业逾50家。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汉宇集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一期、崇达电路二期工程、威铝智能制造基地相继投入运营,巴斯夫、三菱重工、康宁、安波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加快建设。2017年以来,园区技改投资累计增长227%,年均增长34.5%。

“十三五”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产业发展上的成效,还集中反映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的成果。江海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评广东省唯一泛珠三角区域工业和信息化合作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园区,在2017年度绩效评价中获广东省专项资金和专项用地指标奖励,并作为广东省唯一市区代表在泛珠三角九省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峰会上作经验介绍。累计盘活低效用地近千亩、低效厂房约32万平方米,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上新台阶。高新区金融中心已投入使用并吸引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在内的30多家泛金融及配套机构入驻,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在30多家金融机构中,包括该区首家省级分行——华润银行江门分行,江门农村商业银行江海中心支行,中国人寿江门分公司,广州银行粤西审批中心,中国工商银行江门分行江港澳跨境金融服务联络处,兴业银行葡语系国际货币清算中心、小币种货币结算中心、“一带一路”国家跨境业务清算中心等,有效增强该区对江门市全市乃至周边地区金融业的影响力。

深化改革

多项改革创出“江海经验”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三五”前四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主动作为、攻坚克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关键之举。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实现“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标准化,取消的109项行政审批事项2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落实。“证照分离”深入推进,实现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内办结。实施投资项目“承诺制”“清单制”“代办制”改革和容缺办理,项目审批平均提速超1个月。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广东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民政部的中期评估,创造出来的“江海模式”“江海经验”在全国推广复制。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是江门市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也是江门市唯一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今,还是广东省唯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区江南街道江翠社区作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广开言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完成了“光网示范区县建设”,构建了“1+3+62”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江门市“数字政府”综合改革的要求,积极推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政务上云工作的落实,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

“十三五”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定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各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成效明显。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按照江门市委“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思路,结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实际,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以“打造三区并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作为2020年工作思路。

其中,针对江门河以南、五邑路以北2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出新出彩。

五邑路以南、会港大道以北63平方公里的区域则要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区,引进高端产业,完善高端生产生活服务配套,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会港大道以南的都市农业生态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计划将这块区域留给群众,给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好去处,集中打造生态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这一个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以功能来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和升级改造公厕62座,实现每一村(居)至少有一个公厕的任务。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河道“五清”、“百日拆违”等专项行动,率先在江门市完成雨污分流、污水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总成绩在广东省126个县级单位中并列第一;连续两年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排名第一;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城乡品质显著提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精心谋划和实施了一批高标准的城市品质提升建设项目,已完成提质工程163项,完成投资约121亿元。其中,城央绿廊项目成为江门市唯一成功入选广东省万里碧道的试点项目,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报道;儿童公园、江海云道、釜山公园、体育公园、城市阳台、阅读中心和农业生态公园等一批项目广受市民好评,新晋为江门市网红打卡点。今年10月6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龙溪湖时尚运动中心惊艳亮相,在该区最黄金的地块上对照大湾区先进标准建设大手笔、大规模、高水平的公共新地标,创江门市之先,吸引市民争相前去体验,公共文化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让更多高新(江海)人以此骄傲,提升了认同感。

城市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共实施交通大会战项目46个,已完成投资106亿元。其中,高新区公共码头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初步具备了开港条件,预计今年底可投入使用,将成为广东省首个内河智能港口。新建和改扩建道路38条,总长56公里,初步形成由城轨、高速路、省道、城市主次干路和水路组成的交通网络体系,区域通达性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惠民利民

社会事业建设有新成效

一直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教育、医疗、文化服务、基础保障等民生关切,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投入4年累计达33.7亿元,年均增长16.57%,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3616元增至2019年的43000元,净增9384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同期经济增速。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2019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29元,近五年年均增幅为29%,全部达到八有标准、全部实现脱贫,圆满完成江门市下达的任务。扶贫协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实现脱贫“摘帽”,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9.8%以上,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教育事业取得可喜进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教育投入突破4亿元,增长率远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和支出的增长率。新建中小学7所、幼儿园3所、中等学校和高校各1所,打造出多所品牌学校,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园区九成以上学校的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在职教师的人均收入逐步提高;新引进“双一流”院校优秀毕业生及副高以上职称等高层次教师324人,其中研究生107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走在江门市前列,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真正实现与总院一体化管理,医疗环境、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设备大幅改善,专科共建、专家坐诊成效明显,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服务,经验做法受到江门市委高度肯定并在江门全市推广。已建成江门市唯一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病疾病管理中心,市中心医院江海新院区正加快推进。园区执业医师人数由2016年的141人增至357人。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十三五”前四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及环境整治攻坚战,奋力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公园城市建设水平有新提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新建改建城市公园13个、村居公园及口袋公园42个,建成城市绿道35公里。

环境综合治理有新成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不折不扣完成好中央和广东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涉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案件69项,广东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完成生物质锅炉淘汰改造4台,完成县级VOCs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整治22家。麻园河、龙溪河等黑臭水体初步实现“长治久清”。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储备、收回等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强化。

城乡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污水管网86公里,修复问题管网10.5公里,完成雨污合流管道排查21公里,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2016年29万吨/天提升到34万吨/天。城乡保洁覆盖率、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使命呼唤担当,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突出重点、砥砺实干,坚定不移走好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始终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为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贡献高新江海力量!”彭章瑞说。

责任编辑: 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