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汉廷:AI引发的中国经济新动能

2017-11-14 10:27:19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房汉廷

AI引发的中国经济新动能

科技日报社  房汉廷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期望寻找到一种或多种新动能,促进经济重回到高速、健康增长的轨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也从10%以上的高速度逐渐降速为6%至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显然,如果找不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经济增长只能继续降速,因为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本、廉价资源、宽松环境已经无法持续。所幸,新动能不仅存在,而且还非常丰沛,特别是AI、5G和物联网引发的信息革命,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强劲的经济增长。限于时间和主题关系,今天只讲一讲AI(人工智能)引发的中国经济新动能问题。

1.AI的由来与爆发。AI由多种技术组成,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教会机器感知、理解、行动和学习。大家比较一致的认为,AI经过5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终于在2016年出现了大爆发。这年一月,全球首款无人驾驶公交车在荷兰投入运营;三月,AlphGO以4:1战胜李世石;四月,微软和ING的机器系统成功复刻伦勃朗画作,公益性“OpenAI Gym”公共平台上线……十二月,亚马逊开启无人零售业务。关于AI本身不是本项研究的主题,我们更关注的是AI到底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新动能。

2.埃森哲报告的结论。该报告显示,到2035年,AI有潜力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平均提高38%,到2035年使12个经济体在16个行业的产出提高14万亿美元。AI2035年将会增加3.8万亿美元的GVA,与正常情况相比增加了近45%。

2035年,在16个产业中,AI有可能将经济增长率提高到1.7个百分点情况下,信息通信业、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是年度总增长值(GVA)增长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到2035年分别达到4.8%、4.4%和4%。

3.AI对中国经济的意义AI的大爆发,对中国来说如饮绸缪,特别是在中国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严重缺口时,AI可以提供大量机器劳动力,可以有效地消弭刘易斯拐点。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国国内劳动力人口总数不断下滑“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91096万人,连续第4年保持下滑的趋势,同比下降0.7%;同时,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66.3%,较2014年73.4%下降约7个百分点。AI的爆发,不仅可以创造出“虚拟劳动力”,而且将在未来大幅度节约医疗、养老等社会成本。这样“一增一减”,完全可以使中国逃掉“刘易斯拐点”。

4.中国在AI领域已经具备相当强大竞争力。中国2010年开始出现AI方面的专利申请,目前在该领域的人才储备、研究成果上已占了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实力的半壁江山。2015年全球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里,华人/中国人作者的比例达到了43%2014年中国AI专利申请19197项,2015年为28022项,2016年为29023项;乌镇智库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美国。

5.AI作为新动能之一,已经入轨中国经济战略。第一,人工智能已入中国官方主轨,国家聚力发力箭已上弦。熟悉中国政府运作模式的人都知道,一个事项是否重要,第一个发端点往往是社会贤达的慧眼识珠并力荐于相关决策者,决策者认为重要后往往会指令职能部门调研或主办,职能部门成竹在胸之后则会力主大力为之,更上层决策机构及决策者拍板后,则指令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以此观之,2017年通过实施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说明中国官方已经完成了共识阶段,接下来应该是聚力发力了。

第二,人工智能娩出的技术支持全面成熟。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端的信息革命,已经历经三个浪潮并正在形成三浪合流之势,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全部支持技术要素均已俱备。信息革命的第一浪是信息处理,近五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超算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复杂、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已经不再是个难事。信息革命的第二浪是信息传输,从最初的窄频到今天的3G、4G以及即将商用的5G,人工智能所需的全网信息都可以毫秒速度完成传速。信息革命的第三浪是以物联网为主体的信息采集,大量高性能、低功耗传感器的商用,万物互联,万物有灵已成现实。正是由于信息革命的三浪合流,人工智能的顺利娩出已是不可阻挡的了。

第三,人工智能将引发全社会的再构运动。自文明社会始,人的智慧一直碾压其他生物,而今人工智能将对人的智慧提出巨大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自学习能力,已经敲掉了人类自尊、自傲的最后一块模板,人类如何与智能机器共存共容不再是天方夜谭。人工智能对财富创造,财富配置亦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创造财富的劳动价值论,如何解释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人工智能对人类已形成的产业模式、生活模式、管理模式,都将或快或慢地进行颠覆。

责任编辑: 桂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