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成功海购的企业家精神解构

2018-02-25 11:06:39 来源: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 房汉廷

吉利集团成功海购的企业家精神解构

作者房汉廷

就在安邦保险被保监会全面接管,海南航空旗下大半上市公司遭遇停牌之时,近日海外媒体却爆出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的惊人消息。按媒体披露,这笔股份1.036亿股,总价值达到了90亿美元,并使吉利集团坐上了“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宝座。

这则消息一出,国内很多好事者首先关注的是李书福用没用国内的钱,而不是他并购了什么。当然,查来查去发现李书福的融资主要来自海外银团。笔者倒认为这恰是中国金融界的耻辱,那些到海外买球队的,买大楼的,买空壳企业转移资金倒能获得国内融资支持,而吉利集团的这种创新并购倒只能求助于海外资本,岂不是让中国资本贻笑大方了?

当然,资本有资本的选择权,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私人资本。笔者真正感兴趣的是在对海外名企名品牌并购中,无论是股份转让者,企业管理者,杠杆资金提供者,还是被收购企业员工以及驻在国管理部门,怎么就欣赏李书福与其执掌的吉利集团呢?

大家知道,即使在中国汽车行业里,吉利集团也只是第三梯队。一梯队中有长春一汽、十堰二汽、上汽三个老牌国企,二梯队中有广汽、重汽等国企新贵,就是同在三梯队的奇瑞也不是吉利可比拟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当年把造汽车理解为“一套沙发+四个轮子”的吉利集团,近些年却把中国力量推进到了国际汽车业的老巢。除了这次收购戴姆勒,吉利已先后收购了沃尔沃、宝腾、路特斯、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等。

解构李书福及其吉利集团的成功之因可能有很多种,不过从笔者的观察视角看,这是一个创新企业家的成功。

首先,李书福是企业家,不再是一个商人。中国办企业,管企业的很多人都是商人,他们都是“重商主义”者,而类似任正非、张瑞敏这样以创造新产品、新服务的企业家并不多。李书福造摩托车时还是个商人,而当他决定给中国人造一种好用且便宜的汽车时,他已经转变成了企业家。从一个商人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吉利集团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更重要的带来各类创新要素的汇集、升华、导出和外溢,使吉利集团有了灵魂和目标。这恐怕才是吉利集团攻坚克难,倍受海外同行看重的核心要素。

其次,作为企业家的李书福懂得市场契约的重要性。中国很多商人信奉的是关系,行为上多有欺骗或欺诈,所以他们开始走向海外时往往因不守契约而折戟沉沙。吉利集团一次次国内的突围,一次次国际的突破,“诚信”与“守约”是最好的通行证。正因为如此,转让股份的踏实,提供贷款的放心,监管者省心,劳动者放心。

第三,一个好的企业家必然是研究和把持趋势的高手,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当在此之列。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已进入尾声,信息革命的大幕正在全面拉开,而作为工业革命标志之一的汽车行业必将迎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置身其中的企业如果不能在数字技术、线上技术取得主动权,出局是迟早的事。正是基于上述趋势,李书福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因此,李书福与他的吉利集团,无疑正在“顺势而为”,争取成为那仅有的2~3家之一。

创新无定式。原始创新是创新,集成创新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创新,吉利集团的这种海外高端并购同样是创新。给我们的民族企业家大一点的舞台,宽松一点的发展空间,透明规范一点的游戏规则,一定会有千千万万个李书福式的企业家涌现出来。当商人少了,企业家多了,中国的创新能力还能不提高吗?

相关新闻链接:习近平:像吉利这样的企业不扶持 还扶持谁

责任编辑: 李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