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委发公开信:“杰青”“优青”非荣誉称号

2018-06-13 07:45:2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操秀英

本报记者 操秀英

“我们也发现,目前这些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微信公共平台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被广泛转载。

这一公开信对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议论的人才“帽子”问题发声。所谓的“帽子”指的是国内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至沓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等。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计划也不少于100个。

不可否认,这些项目和计划在吸引人才、培养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公开信里所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是落实这些任务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在培养人才、繁荣学科、促进原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帽子”是遭疯抢的“硬通货”,“帽子”过多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帽子”开始泛滥,逐渐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引进人员与已有人员的矛盾,国内学者与海归学者的矛盾等。同时,科研人员对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积极性非常高,有些人甚至把人生目标按照人才计划来定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打包组团、人情公关等现象在学术界开始此起彼伏,静下来钻研学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逐渐被淡忘。

正因此,人才“帽子”问题成为近年来科技界讨论的热点。基层有所呼,政策有所应。今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就给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基金委的此次公开信,则是打破“帽子”怪圈的重要一步。

基金委在公开信中郑重声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种阶段性认可和支持,希望他们在项目资助下更上一个台阶,不是为其贴上“永久”的标签。

“科技界应当更加关注项目负责人获资助后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步。”公开信称。

最后,基金委呼吁有关单位与部门科学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唯资历、看“帽子”:“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应当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中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资历、看‘帽子’等倾向。”

当前正值“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答辩之际,基金委的这一声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公开信的阅读量就达到十万加,并获得接近2000次点赞。

“基金的本质应该是资助科研人员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深耕,而非浮于表面的‘帽子’文化,基金委适时的公开信,正是为中国科研的返璞归真点赞。”“基金委最先提出解决项目头衔化这一问题,着实让我们这些科研界的草根看到了更多光明。”网友表示。(科技日报北京6月12日电)

责任编辑: 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