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

2018-07-20 07:56:3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眉间尺

“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    “或为捍卫既得利益,或为维护‘江湖地位’,或抱侥幸心理,或因抹不开面子,当错误被发现时,不少学者选择了‘闷声发大财’,像裘先生这样公开、直接承认错误的并不多见。更何况,裘先生的‘错误’和新史料的发现有关。在某些学者那里,恐早就心安理得地归为‘客观条件所限’,以‘不必苛责’自我安慰了。”

眉间尺

最近,年逾八旬的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一则声明引发热议。他说六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错误,宣布该文“自应作废”,“请大家多多批评,以便改正”。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学者唯真是求的志趣和心胸;也像一把尺子,提供了一个学者的境界和精神所应达到的高度。裘先生是古文字学著名专家,古文字学属于人文学科,但他的做法,不论对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普遍意义,因为他让人们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很重要,但勇于说出“我错了”是更可贵的科学精神。

无论中外,勇于认错都被视为科学家的美德。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天文学家安德鲁·莱恩在《自然》杂志撰文说发现了首个系外行星。几个月后,他发现计算时忘了地球公转轨道不是严格的圆轨道而是椭圆,修正之后,原先“发现”的行星“消失”了。不久后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他公开承认了错误。参会的天文学家听后,没有报以冷笑,更没幸灾乐祸,而是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把安德鲁·莱恩的做法视为天文学界的光荣。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真理,而掌握真理没有“一站式”解决方案,需在试错、纠错、再试错、再纠错的许多努力中前行。对科研工作者而言,犯错并不罕见;一个从不犯错的学者,反而不会有大成就。有人曾统计,爱因斯坦在探索科学过程中犯了23个重大错误。而他本人则说,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诚哉斯言!只要敢于正视,错误就变成走向正确的可能;如果掩耳盗铃、闭目塞听,正确也可能成为前进的藩篱。尤其是知名学者或掌握学术话语权者,如果文过饰非,不仅无益于学科发展,而且会阻碍青年学者的成长。对于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而言,不论自己发现的错误,还是别人指出的错误,都会认真严肃对待,并作为前进的机会。

但也应看到,或为捍卫既得利益,或为维护“江湖地位”,或抱侥幸心理,或因抹不开面子,当错误被发现时,不少学者选择了“闷声发大财”,像裘先生这样公开、直接承认错误的并不多见。更何况,裘先生的“错误”和新史料的发现有关。在某些学者那里,恐早就心安理得地归为“客观条件所限”,以“不必苛责”自我安慰了。因此,裘先生勇于认错的态度更值得珍视和倡导。

而这又离不开容错的社会氛围和科研机制。当前,学术界的容错氛围正日益浓厚。不少业内人士称赞裘锡圭先生彰显了“高逸学者之风”“乃真学者”,恰说明了这一点。但科学的发展并非仅是科学家或科学界的事,必须得到管理部门和大众舆论的支持。因此,要鼓励科研工作者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勤于改正错误,还应引导公众和管理者尊重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方式多样性和路径不确定性,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错误,让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