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科普是润物细无声的科学精神

2018-08-10 07:44:3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华 凌

科学精神面面观

本报记者 华 凌

“每个人在幼年时都是科学家,因为孩子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如是说。

8月初,在面向青少年的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录制现场,记者颇有这样的感受。

把去了壳的生鸡蛋放进水杯,通过记录下21天实验过程的视频,小观众们惊奇地看到,蛋黄部分从第一天到第八天逐渐呼吸、有了心跳,接着心脏、眼睛和尿囊开始发育,到第9天长出小小的翅膀和腿……

节目中最小的选手徐晨阁很兴奋,给无壳孵化小鸡取名“爱迪生”,意喻“可爱的它,在爱的环境下启迪了我们”。

总导演贾闪闪、章缘缘表示,节目之所以采用科学实验的形式呈现,是因为其对于科学认识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以往的节目中,传达了这样的理念:科学严谨但也可以不严肃、科学可以高端但不高冷。而此次第三季提炼出的“科学+”概念,意指科学可加上国防、体育、艺术等无处不在。科普正是能够给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少年的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除了让他们看到科技成果外,科普更要加大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使之扎根于他们的心田。那么,以怎样的方式在科普中普及科学精神?

在节目制片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创意副总监王雪纯看来,科学精神,融化在科学家的日常之中,难以抽象地提炼成一些名词形容词来界定。“若要传给青少年观众,不必刻意强化。节目每一项科学实验的点滴间,渗透着科学态度,激发青少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而我们所做的就是,首先用眼前发生的事实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沉下心观察,不急于下定论,能去研究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这就够了。”

王雪纯感慨道:“其实,我们一直在不断摸索之中,制作这档科普节目犹如在做科学实验。主创团队每一个人都曾反观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在学习中往往没有学到‘究竟’,学科背景比较薄弱,我们不希望当今的青少年像我们一样,由此,我们倡导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建立跨学科的体系。”

专家点评

在青少年中培育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赋予其独立而健全的人格,科普教育是一种必要手段。而如何使之领会科学精神的真正内涵,始终是个有挑战性的命题。

日常生活中,长期充斥着一些反科学的观点及做法,比如学校教科学时,老师只教知识点。知识点固然关键,但更重要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科学是成体系的知识。照本宣科教学生,没有使其思考、实践,这只是在“灌输”。

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先用博人眼球的科学实验抓住了青少年的注意力,然后,于科学实验过程的点滴之间,科学精神无形渗透。润物细无声,教育,理应如此,本应如此。

(点评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曹则贤)

责任编辑: 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