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早日实现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双降

2018-09-11 14:40:34 来源: 作者:

 

9月7日,国家癌症中心第三届肿瘤精准诊疗论坛暨北京第七届中美国际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在京召开,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中文版在会上发布。

中国科技网讯(王晓宇) 在9月7日召开的国家癌症中心第三届肿瘤精准诊疗论坛上,院士专家就我国癌症发病形势和治疗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要加强肿瘤精准诊疗技术研究,早日实现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降。

科技创新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我国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430万,年死亡人数280万;心脑血管疾病年死亡375万,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患者数以亿计,重大疾病对我国造成的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医学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果国际贸易摩擦白热化,我国的大型三甲医院就得全部关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介绍,我国95%的临床药物最初专利来自国外,95%的大型医疗设备由国外进口,95%的临床标准规范指南借鉴自国外。近期的国际贸易摩擦使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国芯”上面,但缺乏自主创新的问题其实在医疗健康领域更加严重。

詹启敏认为,癌症治疗的突破有赖于医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百余年来,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医疗技术和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线条到精准治疗,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发展到精准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产生新的医学认识,推动医学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发展。例如X射线的发现使医生在不对人体进行切口的情况下观察人体内部,而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布使靶向治疗和精准医学成为可能。要实现医疗全过程的精准,需要前沿多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在早诊早治方面,分子病理是关键技术。从分子层面可以对疾病进行更为早期的诊断,因为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要远远早于临床病理的改变。

早诊早治可大幅提高5年生存率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Globocan2012统计,全球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1409万,死亡约820万,其中肺癌发病182.5万,死亡约159.0万,排在首位。在我国,肺癌死亡人数约占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1/4,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赫捷在论坛上表示,我国癌症的发病规律、高危人群、病理亚型、疾病负担等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癌症防控呈现预防难、发现晚、不好治、不规范等科技瓶颈,早诊早治是癌症防控的工作重点。

赫捷说,我国肺癌患者确诊时80%已是中晚期,总体5年生存率仅15%-17%。而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70%,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减少肺癌死亡率的关键,具体而言,包括筛查方案、干预、规范治疗等问题。

2035年实现癌症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临床肿瘤内科学家孙燕在论坛上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到2021年实现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到2035年以后实现癌症发病率的下降。

孙燕在致辞中说,上世纪肿瘤治疗主要是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本世纪以来我们发展了靶向治疗,2015年以来又提倡精准治疗,而免疫治疗又是最热门的。中国研制的PD-1/PD-L1免疫疗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等待批准上市。在靶向治疗方面,我们也有很多进步。古代中国人就提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在肺癌治疗中非常明显。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近连续三年发布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变化,我国常见肿瘤的发病率还在升高,但是近十年来的癌症治愈率已经从30%提高到40.5%。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通过大家的努力,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实现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到2035年实现癌症发病率的下降。

责任编辑: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