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又形成了一些新景观

2019-09-23 14:32:0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陆成宽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关闭并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如今两年已过,涅槃重生后的九寨沟景区如何?

日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研究员付碧宏团队通过多源遥感监测,结合实地科学考察,发现经过两年的自我修复,九寨沟景区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风采,且受地震的影响,产生了更加壮丽的新景观,但灾后的旅游活动,仍需防范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诱发了大量同震滑坡,也形成了许多潜在滑坡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日则沟,其中五花海周边的滑坡情况比较严重。

著名景点火花海在地震中几乎消失殆尽,如今经过灾后科学恢复重建,已开始恢复生机。该研究团队通过火花海地区地震前后多期遥感图像(图1)对比分析,清楚地揭示出由于火花海下游的坝体受到地震影响发生崩塌,形成一个较大泄水口,导致海子中水体大量下泄排放,火花海几近干涸,白色钙华暴露地表。


图1高精度遥感图像显示出地震前后火花海的地貌景观巨大变化

随着时间的修复,她有望重现当年五彩斑斓的美景。此外,由于火花海水流下泄,其下游的双龙海区域水体面积扩大,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双龙海瀑布新景观(图2、图3)。


图2无人机高清航拍三维立体图像显示火花海下游的双龙海区域水体面积扩大


图3 震后规模扩大的双龙海瀑布奔腾不息

九寨沟地震前后遥感图像分析还显示,世界遗产核心区的部分区域地震之后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但经过两年的自然修复,除了日则沟五花海周边外,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植被生态景观已逐渐恢复至震前水平。

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大地震破坏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如何监测和评估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灾后恢复情况,并没有成熟的研究案例可以借鉴。

空间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监测技术,其覆盖面积广、多波段、多时相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监测工作的广度和效率,节省人力、财力,可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是空间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与传统卫星遥感、载人航空遥感相比,具有灵活方便、成本低、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全天时工作的特点,可快速获取地理、资源、环境等空间遥感信息,同时具有机动、经济、安全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地貌景观、水环境指标及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评估中,比较适合我国山区或地理环境复杂区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付碧宏研究员认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许多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都与地震活动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有关,有些地段形成海子,有些地段形成瀑布,这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形成过程。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作为最新一次的地震地质灾害事件,在九寨沟景区形成了包括双龙海瀑布在内的新景观(图3)。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的主要景点正逐渐重现昔日的风采(图4、5)。


图4 地震之后美丽的五花海


图5 地震之后风采依旧的诺日朗瀑布

责任编辑: 陈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