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进口垄断,“食品大省”发力特医食品仍需加把劲儿

2019-10-16 15:09:2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食品工业总产值连续26年稳居全国第一的山东省现在遇到了些许烦恼。

“一方面,我国糖尿病等患者人数众多,居世界首位;但因为缺乏对应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下称特医食品),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7%,这意味着‘营养不良’将威胁着这些患者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在山东,‘能救命’的特医食品产业刚刚起步,与国外甚至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省份相比,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起步较晚,差距明显。”

在10月中旬召开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讨会上,山东省特医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徐同成研究员与众多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观察。这也是会议的共识:从2016年之前特医食品行业面临“无法可依,仿制为主,品质差,大多以固体饮料上市,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难以与跨国公司抗衡”的现实,到2016年之后特医食品被列为单独门类,中外企业回到同一起跑线,乃至形成9款获批的国内产品与26款进口产品的竞争之势,作为食品业大省的山东不应该落下,“到了发力的时候了。”

专家告诉记者,特医食品三大作用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10%—15%,缩短住院时间5—7天,减少住院费用4000美元。尤其对肿瘤患者,规律性应用特医食品后,可增强患者对手术及放化疗的耐受力,减少并存疾病与并发症;节省20%的医疗费用,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尤其是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虽然特医食品是一个小众行业,但鉴于其某种程度上对患者的“救命”作用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天的特医食品研讨会还是吸引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山东农科院的院士专家,以及来自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知名教授。

“特医食品行业依然被跨国公司垄断”,这是被与会专家反复提及的一句话。看得见的事实是:国外特医食品产业起步于1980年左右,部分产品以药品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利用纳入医保等优势形成垄断地位;同时,2016年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跨国公司凭借综合实力取得26个文号,并借助产品品质和营销渠道优势,继续垄断国内市场。此外,这些企业不断加大在华投资,与中国饮食文化结合,抢占功能性传统食品阵地。

在实力强劲的跨国企业面前,我们该如何作为?

山东省农科院特医食品创新团队在行业深耕多年。该团队负责人徐同成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联合育种、加工、医院和企业等各方力量,搭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共同开展了专用品种筛选、原料制备与改性、产品研发、功效评价及产业化开发等工作,筛选出了一批适于加工糖尿病患者的专用作物品种,突破了抗消化淀粉、结构脂等功能性原料的高效物理改性制备技术,开发了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专用特医食品,并在多家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等企业得到落地。

在特医食品行业门槛提高、外强内弱的背景下,国内产学研“抱团”成大势所趋。

去年11月24日,在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的牵头下,山东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济南成立,首批65家囊括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理事单位通过产学研联盟的形式成为“利益共同体”,此举意味着山东特医食品行业从松散的“单打独斗”模式,转变为集战略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协同创新“集团作战”模式。

相对于南方省市,山东省在特医食品产业上起步稍晚,但行动迅速。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起,山东省科技厅设立省重点研发计划(特医食品)专项,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特医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如今,山东在功能糖、蛋白肽、藻油制备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优势科研单位,有9名专家被国家食药总局遴选为特医食品注册评审咨询专家,不少食药企业正在积极向该行业产业进军。本报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山东将有29款产品向国家食药总局提交注册申请,以糖尿病、肿瘤和肝病等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为主,能否实现特医食品国批“零的突破”,让人期待。

路漫漫其修远兮,食品业大省山东发力特医食品产业仍需加把劲儿。

在山东特医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上,专家们形成共识:要想弯道超车,科研机构应当以开展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为主,倒推基础研究为辅,解决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企业应尽快熟悉特医食品相关政策,了解注册审批流程,争取早日获得批件;联盟要提升系统工程策划能力,通过多渠道积极呼吁政府重视FSMP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