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技占比:“中国绳网之都”有了新引擎

2019-10-22 11:07:5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10月20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一行人出现在山东北部小城惠民县李庄镇。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当地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惠民黄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惠民李庄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成立,将为当地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绳网产业集群装上“新引擎”。

长期以来,与国内千千万万乡镇一样,李庄镇不断摸索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寻寻觅觅中,他们走上了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在这里,4200个绳网企业及加工业户、5.6万从业者、100亿元产值、70多个出口国家和地区使其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绳网之都”。 这个面积只有101平方公里的小镇不仅将自己富有竞争力的绳网销遍全国,更将其应用到奥运会赛场上。但当产业规模达到百亿之后,李庄绳网将何去何从?是所有关心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前前后后五次考察李庄之后,刘玉兰对这里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在她眼中,李庄五颜六色、铺天盖地的绳网世界,是从300多年车马挽具历史中发展起来的,甚至占国内市场八成份额。诸如防雾霾网可阻挡微小颗粒,细细的伞网绳可承担近600斤的重量……这些都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身处科技系统,刘玉兰看到的又不全是“五颜六色、铺天盖地”的风景。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陈鹏的话可代表刘玉兰的深层思考:这里绳网产业链从前端做到后端,但每家每户的“全产业链”并不全是好事,“缺少分工,缺少协作,缺少研发”才是问题所在。

刘玉兰所在的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是由宋健、李绪鄂等科技界老领导提议、原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决定、民政部批准注册的全国性一级一类社会团体法人机构。长期以来,这个协会坚持深入国内各地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筛选国内科技资源、技术专家、人才项目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产业链服务”。面对着李庄绳网地转型升级需求,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为当地精准引入各类资源。

对接来的正是时候。9月12日,科技部对外发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于是,新型研发机构“惠民黄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惠民李庄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便应运而生。

刘玉兰一行六人,各有所长: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特派员联盟、体育专业委员会有关人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纤维领域专家等,他们带着资源来到李庄对接。新型研发机构的建成,成为他们发挥威力的平台。不过,专家服务与区域需求的对接,还需要一些“缘分”。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创业者邱灵芝是土生土长的滨州人,她与刘玉兰的相熟、推荐以及后者的热心、使命感共同促成了这次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

“提高科技占比”,刘玉兰理事长的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新研发机构落地的意义,也得到了即将履新惠民县县长的刘卫忠的认同。后者用“引领惠民绳网进入新时代”来形容新型研发机构的意义。

刘卫忠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山东惠民县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子的故里,是全国绳网产业的发源地,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姜楼镇双井路村卢洪生创办的第一个绳网加工作坊;到八十年代绳网企业红极一时;第二阶段1990年代至2002年期间,假冒品开始充斥市场,惠民绳网遭到封杀,陷入低谷;第三阶段,当地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刀刃向内”整治产业,惠民绳网协会成立。而现在,以黄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标志的第四阶段,势必将引领当地绳网产业从生产型向研发型过渡。

 “‘新引擎’加持,我们期待着李庄绳网产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在采访最后,惠民李庄镇党委书记霍清林如此表示。

责任编辑: 张爽(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