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农民”到“新农民”,他们说这样干对路

2019-11-19 16:52:1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晔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返乡创业,创新是驱动力和生命力。不创新就没有生路。”24岁那年,从陕西汉中大巴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娃程虎,放弃安逸的生活回乡创业,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农民。回想创业的历程,程虎有感而发。


11月19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声水起。新农民创业究竟怎么干才对路?论坛上,4名新农民讲述了他们的创业创新故事。

程虎说,他回到家看到老乡们捧着“金饭碗”还受穷的状况,就暗暗发誓,要带着乡亲们,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发展大鲵养殖,脱贫致富。

通过技术创新,他把大鲵产业链做深做精,建设了全国首家大鲵肉分割加工线,开发了大鲵酱、大鲵月饼、大鲵粽子、大鲵胶囊等产品,成功申报了“大鲵全粉制备”“大鲵油滴丸制备”“大鲵油中药洗发护发剂制备”等多个发明专利,制定了“大鲵油”“大鲵粉”“大鲵鱼油面膜”等多个企业标准。

10年来,他带动1万多户大鲵养殖户脱贫致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余户脱贫,助力30多个村摆脱贫困。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社会资本加速下乡正在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农民新技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引领更多先进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形成了新一轮创业创新和投资浪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乡村建设引入了新要素,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来自南京的张申伟,2013年筹措资金返乡创业,创办了艾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农业植保。别人劝他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但他却信心十足。

他的信心一方面来自专业的判断,另一方面是专业的团队为支撑。“我们有18名硕士,80、90后占比高达95%,大多来自像南农等知名高等农业院校。”张申伟说。

他带领团队为当农户提供植保方案,用药减少,品质提高。创业6年,张申伟的服务面积从3000亩,发展到近15万亩,合作的种粮大户有300多户,共为种粮大户节本增收近1亿元。他的团队制定了堪称史上最严的稻米标准之一,有521项严格指标,并在种植生产加工各环节上严格把关,引来百姓争相购买。

来自东北吉林的李华靓,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年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到城里打工。2007年,吉林省委组织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使他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园,学习了农学专业技术。毕业后,他回乡创业,发起和实施“万亩生态水稻定制体验农场”项目,探索了一套标准化鸭稻共生生产技术,年加工销售优质大米1200多万斤。每垧土地提高农民收入5000余元,解决了110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他还成立农村电商服务公司,帮助乡亲们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

“用了我们团队研制出的新型的肥料,种植的草莓每公斤卖到几十元,村里的农民收入增多了。”河南信阳李明俊说到这里,嗓门也不由地高了几分。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立志要用科技产品改良家乡土壤。为了解决技术问题,他跑到郑州大学进修,不断找专家解决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诚心最终打动了蔡德龙博士,无偿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微生物肥料公司来说,优质菌种的选育是核心。”李明俊说,只有拥有了“人无我有”的优质菌种,才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现在,他带领的团队已经成功推出了改良土壤重金属污染、板结、盐碱化、酸化问题的微生物肥料。建立了科研实验基地120亩,示范推广基地8000亩,带动了30余家合作社的发展。这种微生物肥料,可使大田蔬菜增产40%以上、根腐病发病率降低20%、综合发病率降低55%。“我们用微生物技术及产品,实现了生态环境—土壤—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李明俊说。

韩长赋表示,农业农村部要研究出台支持“引人育人留人”政策,积极引入各类外来人才,同步培育“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

责任编辑: 陈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