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新:为中医艾灸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2019-11-26 17:52:4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代小佩

实习记者 代小佩

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日新联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打造了一款能给病人做艾灸的智能机器设备,现已进入人机调试阶段,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机器人能进行长时间、高难度、高精度的施灸治疗,解决人工施灸成本高、人手不足的问题,还能帮助专家远程施灸,成为艾灸界的‘千里手’。此外,它有利于数据建模,打造案例库实操学习平台,通过大数据挖掘,不断优化灸疗方案。”63岁的陈日新在灸疗推广国家基地接受记者采访时兴致勃勃地说。

陈日新 (代小佩/摄)

重温中医经典

30多年前,“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临床上艾灸遇冷;30多年后,会施灸的机器人整装待发。推动这一跨越的陈日新,从青丝熬至满头华发。

1998年的一天,陈日新的学生刚给病人做完艾灸,病人问:“这次艾灸为什么没有第一次效果好?”

学生大为不解。因为根据教科书,他第一次施灸的位点不是准确的穴位,调整过后的才是。为何“错误”的艾灸位点让病人更舒服?这一位点也是穴位吗?如果是,教科书为何没有记载?如果不是,为何效果比已知的穴位更好?

面对一连串问题,陈日新一时回答不上来。他普查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近20种病症,发现这些病症的患者在艾灸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特殊灸感。陈日新告诉记者:“患者会出现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特殊灸感,而这些现象发生时,疗效明显提高。现代医学却不能解释这类现象。”

陈日新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穴位?

为了找到答案,他决定追溯穴位之源,仔细研读了《黄帝内经》。

一年后,迷雾逐渐拨开。“原来,我们的临床发现与《黄帝内经》中关于穴位的论述完全一致!让患者产生特殊灸感的位点不仅是穴位,还是能提高灸疗疗效的特异性穴位,并呈现‘旁开’、‘动态’的特征。只不过,中医经典在20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有所遗漏,以致针灸学教科书对穴位的记载出现偏差。”陈日新说。

此时,如果公然反对权威教材,恐会陷入无谓纷争。然而,若不坚持真理,则有违陈日新的科学良心。“于是,我们决定埋首做研究,拿出更多证据。”

重视现代科技

当陈日新着手研究时,很多人颇为不屑:艾灸不就是火烤吗,有什么值得研究?但源于对中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陈日新不为所动。

为此,陈日新没少吃苦。为检测实验效果,他经常将胃管插进自己的鼻子;为获得艾灸激活穴位的最佳参数,他在自己身上做艾灸实验,皮肤从温到热再到灼痛,他的身上留下不少伤疤;他还常常半夜起床,顶着寒风骑车到学校拿实验数据,面对大门紧闭,他就爬铁门进去。有一次被保安发现,直接被当成小偷抓了起来。但陈日新很少谈起这些经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在进行大样本、多中心、中央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的基础上,陈日新团队抓住“灸位”与“灸量”两个关键环节,创立了“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的热敏灸技术。这项技术在治疗脊柱关节病症、过敏性病症、胃肠功能性病症、宫寒性病症、前列腺病症等方面具有优势。

2015年,热敏灸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也被批准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在陈日新推动下,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2011年成立,医院二期工程完成后,将超过1000张床位。为了让更多人通过热敏灸获益,陈日新还提出了“热敏灸小镇”计划。

近年来,社会上不少人提及中医便摇头。回首30多年的热敏灸技术诞生史,陈日新郑重地说:“中医一定要自强。如果中医不自强,老百姓黑你也没有办法。只有自强才能自信。”

“热敏灸是纯中医,但它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陈日新强调。

对于有志从事中医的人,陈日新给出了三点建议:一看疗效,没有疗效怎么吹嘘都无用;二看能不能重复,可重复是科学的基本特征;三看在行业中有多少科学支撑,比如发表的研究论文。他表示,中医还要加强科普,提高公众对中医的科学认识。

责任编辑: 刘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