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进科研一线丨扩大能源话语权,那些和自己赛跑的人

2020-01-22 17:07: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曦


摄影王玮

陈曦

寒假已经开始一周,再过两天就到大年三十,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学生明显少了很多,但位于第26教学楼的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科研人员还在有条不紊地忙碌。1月21日,记者走进一楼实验室时,贾宏杰教授、何晋伟教授正和研究生一起对电力电子变压器进行实验调试,他们都是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余贻鑫院士团队中的成员,贾老师说:“搞科研没有假期,往往越到假期越忙,忙到过年也是常事。”

余贻鑫院士团队重点开展大电网安全、配电系统规划、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从1980年代起投入研究至今,连续获数奖,截至2018年12月,成果已成功应用于400个城市,共计8000余项工程,涉及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超过万亿元。

贾宏杰追述这个研究方向时表示:“能源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对接好国家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为了达成科研目标,团队中的老中青几代科学家共同付出了近40年努力。团队的建立者、被誉为“国内研究智能电网第一人”的余贻鑫院士,在世界上首次将电力大系统安全监视、防御与控制中域的方法学进行开创性实际应用。尽管已经功成名就,且85岁高龄,但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在办公室、实验室忙碌。

“这几天余贻鑫院士的老伴有一些不舒服,他在家帮忙照看,要不现在去他办公室准能看到他的身影。”贾宏杰说,春节对于余贻鑫院士来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都是照常来上班。余贻鑫院士的短信和微信随时为团队成员开放,春节期间大家的科研问题,他都会随时回复。

1990年前后,“60后”的王成山教授加入了团队,2009年以来他领衔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2000年前后,“70后”的贾宏杰、肖峻、王守相等加入团队,在智能电网及综合能源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10年后,更多年轻人加入。“现在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数量占一半以上,团队梯队构成呈金字塔状。”

“我们团队里的老师们普遍都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在家也在琢磨项目进展,还不如到学校。”贾宏杰说,不仅老科学家,中青年科研骨干也是如此,不论周末还是各种节假日,包括春节,只要一有空,他们就到学校实验室开展工作。团队目前的一项研究,是在智能电网基础上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这一研究的目标是实现电气冷热等不同能源的互通、互济和即插即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社会能源可持续发展,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也有重大意义。目前,这一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转型中争相发展的重点,如果谁率先实现突破,就能扩大在全球能源治理中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也是团队自我加压、只争朝夕的动力。

正是一代代科学家的持续不懈努力研究,才使得我国跻身世界能源强国行列,并且为能源领域带来更多新机遇、新挑战、新思路、新技术。

“为了保证项目2020年底结题,需要加紧进行繁重的测试工作”,何晋伟正在从事电力电子变压器方面的项目攻关,这些天他都在指导研究生进行FPGA可编程器件的测试。由于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多次转换会带来很多电力损耗,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进行避免,他的研究未来将可以实现交流电一次转换直流电,届时家电手机都不再需要充电器,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和材料。

“为实现这个目标,有的细节需要反复上千次的测试,希望未来的5到10年,我们团队能将更多科研成果早日产业化,我们是在和自己赛跑,不负韶华”他说。

责任编辑: 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