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没有“完成”的扶贫调研

2020-01-24 08:55:3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迎霞

王迎霞 通讯员 席娜

大雪,结冰,高速管制……1月10日以来,六盘莽原,一片茫茫。

“天公不作美,给这次调研留了个‘尾巴’。从安全角度考虑,只能年后再去了。”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勇军拍板。

他说的调研,指道地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中药材专项实施情况。

集中了宁夏80%以上贫困人口的“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现有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400多万亩,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绝佳地带。杨勇军认为,如何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很关键的一个产业。

春节前夕,该中心联合自治区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团调研项目实施情况,目的地是彭阳、隆德、盐池三县。

早在2000年,宁夏就被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药材基地,经过20年的发展,现基本形成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南部六盘山区3个特色道地中药材产业带,甘草、黄芪、银柴胡等8个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说实话,中药材种植冬天没啥看的,但2020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必须给大家从思想上上紧‘发条’。尤其今年开春早,要早早做好春耕准备,让扶贫项目取得好的效果。”车在平坦的乡村公路上疾驰,杨勇军吐露原委。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勇军(左二)在彭阳县调研苦杏仁加工产业。王迎霞 摄

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剥壳机隆隆的作业声中,杏仁、桃仁壳核分离,随即进入筛选、加工流程。

“山地无闲草,遍地是药材”,说的就是彭阳。

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包括黄芩、银柴胡、板蓝根等20多个品种,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在该县实施中药材扶贫项目的宁夏大学西部生态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吉宁,打算通过“适地适药”产业布局,建设高质量生产示范基地。

然而他发现,彭阳县中药材产业最大的问题出在品牌推广上。“东西很好,但名气不大,要增加它的附加值,才能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李吉宁计划开展苦杏仁加工和质量全程追溯平台等研究,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

继续向西。去往隆德的路上,天空飘起了零星雪花。

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华,聚焦隆德县黄芪、丹参、芍药等特色中药材品种,创新构建了“公司、合作社为主体,科研单位参与,农民受益”的精准扶贫模式,并形成“以点带面”的总体布局。

虽值寒冬,但隆德县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内,干燥间、切制间等运行如常。企业负责人鲍小杰自豪地告诉专家,公司去年刚刚获得药品GMP证书、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现给三九企业集团供应原药材,每季度都在100-200吨。

目前,刘华的扶贫项目培训农民276人次,示范带动农户261人,户均增收6167元。待项目实施结束,全县中药材留床面积将达28万亩,可生产优质中药材1.8万吨(干品)以上,实现总产值超过1.8亿元。

雪越下越大。出了隆德,一行人往固原市方向走,那是去盐池的必经之地。但是在固将公路叠叠沟林场附近,堵车了。

此处有个大坡,是交通事故高发地,过往车辆都开得小心翼翼。这时传来一个消息:受降雪天气影响,路面结冰,福银高速路段实行交通管制。

“遗憾啊!”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制药技术系教授冷晓红不住地惋惜。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盐池县中药材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

冷晓红介绍说,这次计划调研的3个县,中药材种植各有特色。彭阳和隆德以冷凉药材为主,盐池则以沙生药材为主,甘草非常具有代表性。盐池中药材扶贫项目已形成“公司+农户”模式,好几家企业都在做产地种植、农机一体化加工,效果显著。

自治区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组组长李明指出,盐池甘草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规范化供应种质种苗的问题。“野生种子采集不上了,外购种子怎么保证是正品?这一环很重要。”

截至2019年底,全区中药材除枸杞、山桃、山杏外面积达74.2万亩,总产量8.1万吨,产值11.6亿元;加工流通企业年加工能力1万吨,产值4亿元;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近16亿元,约为10万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3个县虽然都已脱贫,但科技管理部门‘摘帽政策不脱钩’,还得继续进行帮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只是提高了品质,并不能解决价值问题,必须开发深加工产品,占领市场,让农民通过产业扶贫的形式彻底脱贫。”杨勇军说。

两县调研过程中,他对今年工作强调最多的,就是在扶贫过程中逐渐植入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他的思路是,从一家一户到整村推进,村集体要发挥带头作用,只有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从“脱贫”向“富民”转变。

“其实,这是一场好雪。宁南山区农民致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水。希望瑞雪兆丰年吧。”望着车窗外纷飞的雪花,他陷入沉思。

责任编辑: 岳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