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以待,踏春而归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2020-02-25 21:21:2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瑜

“快递”一张宝宝照片 一场跨越两市三地的爱心接力

2月23日,武汉协和江南医院 晴

施晓松,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

今天下午16点,我和市立医院北区的王滢主任怀着愉悦的心情前往武汉协和江南医院(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当天的督查工作。

是什么事情让我们如此高兴?这还要从前两天说起。

当天我们在江苏医疗队慰问中发现,呼吸与重症七病区住着几位特殊的患者,她们是刚刚生完孩子的新手妈妈。15床的李女士是十多天前住院的,刚刚生完孩子还没来得及看孩子一眼,就住进了隔离病房,陪伴她的是同样患有病毒性肺炎的婆婆。她刚刚生下来的孩子,一出生就转院到了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隔离观察。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够看到孩子的照片,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健康!说的时候眼睛里噙着泪水。

了解到年轻妈妈的请求,我们没有立刻答应,因为在武汉人生地不熟,也不能随便外出。我们只是安慰她,我们来想办法!

回到宾馆,我们商量了好几个方案,但都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时我突然想起苏州儿童医院也有医疗队来湖北,他们在黄石对口支援,几经周折,我联系上了江苏赴黄石医疗队的张新星医生。当时他刚刚下班,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马上联系他在武汉儿童医院呼吸科的同学张李琼医生,爱心接力由此展开。

李琼联系上了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医生,拍到了孩子的照片,然后通过微信传给张新星,张新星立刻发到了我手机上!就这样,通过手机微信,从江夏—黄石—武汉儿童医院—黄石—江夏,我们终于拿到了孩子的照片。

今天下午,我们带了一些水果到病房看望这位母亲,我们在床边把孩子的照片发给了她。一开始她也不敢确认,当看到孩子腕带上的名字时,她确定那就是她的孩子,她的婆婆也激动地把孩子出生的照片(这是他们唯一的一张孩子照片)找出来,放在一起看了又看,一直都舍不得放下。

这个特殊时期,新冠肺炎能分开母子,但分不开血浓于水的亲情。医者仁心,我想我们不仅仅是治愈患者,更重要的是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感谢大家一起完成了一次微不足道的爱心接力,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早日团聚!

亲爱的,我很好

2月25日 武汉协和医院ICU重症监护室 阴转雨

阮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

每天结束工作后,我都会和家人视频通话,在丈夫和女儿的鼓励和欢笑中获得温暖与力量。“亲爱的,我很好。”这是我对家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大年初三,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代理护士长前往武汉,是北京市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人员。工作的区域,在武汉协和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承担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长头发给穿脱防护服带来了不便,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这一天,和同事们决定将头发剪短,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保护自己,守护小家的笑声与大家的平安。

每次喂药喂水都需要和病人近距离接触,意味着高感染风险每天都会收到家人朋友上百条的微信,询问身体情况。所以每天都会发一条朋友圈报平安,让关心的家人和朋友安心。

在我和同事的内心,始终坚信不畏艰险恪尽职守,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们已经成为了战友

2月23日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晴

刘俊 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呼吸科护师

今日上A组,心里又期待又紧张,一直牵挂着那个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她是我到武汉来见到的第一个危重症患者。今天特意给自己准备好了面屏,只为可以更无顾虑地去为她治病,给她更多的鼓励和勇气走进病房。

走进那间房门口时,我怔住了,那间房太静了。床上空空如也,我问上一班的同事,同事说她走了。我又不死心地问了一句,是不是插管转ICU了,同事摇了摇头。那一刻,见多了生与死的我不知为何如此难受。

这个地方,我们已不再仅仅是医患关系了,已经成为了战友,一起跟疾病做战斗,一起跟疾病做生死较量,这个地方没有医患矛盾,不用相互提防,一切都那么纯粹,那么简单。病人的每一句谢谢,我们的每一句加油都那么真诚。

我又想起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在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是呀,我们不是神,解决不了所有的病痛,面对医学的局限,充满了无奈。每当有患者离开,“痛心”二字已经无法表达内心的那种痛楚!

只愿天堂里没有疾病,没有痛苦。

愿一路走好,我们会擦干眼泪继续努力,尽全力让每一位重病患者都能笑着走出这幢大楼。

她去了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

2月23日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晴

向莉莉 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呼吸科 护师

下午刚到病房就传来一个噩耗,192床奶奶走了。

前天才给她安置了胃管,她今天就走了。

当时安置胃管后,她非常激动地拉着我的手,对我表示感谢,即使奶奶话不成句(奶奶一说话就很累,根本就不能取呼吸机,所以一直没有办法吃东西,之前一直比较抗拒胃管,有两天没有进食),还是一直不停的对我和李彦竖起大拇指,对我们表示感谢。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安置胃管后,她自己坐起来(半卧位),当时是靠自己的力量坐起来的,我还给她点赞,告诉她要坚强,我们所有人都会一直陪着她,她直到我下班都很配合。

昨天也是我负责的奶奶,奶奶就一直不准我离开她,一直握着我手,不放我走,我没有办法,只好让我的同事先去做事,我一直守护在奶奶床旁,我在床旁说话,奶奶就在床上闭着眼听了大概10分钟左右。

我的同事在外面忙得不可开交,这时我必须要离开了,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我告诉奶奶,我会每隔五分钟就去看她。这时候她即使很不情愿,最终还是放开了我的手 。

现在回想一下,当时我要是再多守护她一分钟或者五分钟,即使改变不了什么,但心里会不会好受一点点。

奶奶走了,她再也不用受疾病折磨了,她去了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

黑夜过后,是破晓的光芒

2月24日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晴

周海燕 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师

今日休息,认真地打扫了一下房间,有同事说我的房间很干净,很开心呢! 来武汉两周了,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每一件都那么让人感动:穿着防护服为病房的阿姨过生日;为三位小伙伴过生日,点点手机灯光照亮的走廊,代替生日面的泡面,来之不易的蛋糕,烛光里印着每个人的笑脸,欢乐、温暖、自信和坚定。我想对我们来说,每一帧都是无法忘记的回忆。

最开心的是,病房里的病人陆续出院了,下一批出院病人也在计划评估中。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就和今天天气一样,明媚灿烂。

今天,工作群里发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既君子,云胡不喜。无思远人,同饮江水。山川以待,踏春而归。雨中看到君子,又怎能不欢喜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表扬吧。

在这非常时期,我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能量,有这么多温暖的人在一起,我们一定会让这个城市恢复往日的美好,然后踏春而归。同时也愿每一个人,在今后的时光中,都是个温暖的人,温暖别人,温暖自己。

黑夜过后,是破晓的光芒,我们一同守候!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2月25日 武汉同济医院 阴转雨

王明春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骨科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你们没有看过那些护士的眼睛。”一位出院的患者发自肺腑的感言,刷屏了我的朋友圈,我也为自己可以身为抗战一线护士中的一员感到无比荣光。

这几天,我们所在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有好几个病人已经痊愈顺利出院了,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虽然每次工作辛苦,但能够帮助这些需要我们的患者,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来到武汉半个多月了,我们和患者一起对抗病魔,我们一起加油!

一首小诗送给与病魔抗争的患者朋友们:

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来了与你们同在。

不要害怕黑暗中会跌倒,

为了明天要学着微笑。

你从不曾失去那些肩膀,

挫折也定会化作力量。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下个春天正悄然来临。

春分不远,万物开始苏醒

223 武汉同济医院

桂莹莹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心脏外科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也是我们来武汉的第十七天。二月初一是“太阳诞辰”,俗称“太阳生日”,也称“中和节”。“中和节”兴于长安,始于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适逢中和节,就意味着出了正月,春分不远,万物开始苏醒,就如同我们焕发生机、紧张有序、次第展开的护理工作。

在武汉的护理团队由十几个不同科室组成,有呼吸ICU、急诊科、危重症医学科ICU、心脏外科、妇产科、皮肤科、老年内科、血液科等。科室不同,对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同。不过,我们仅仅通过几个班的磨合,很快掌握了自己的工作的重点。组长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任务和危重病人的观察重点。

凭着在北医三院练就的扎实的工作基础,我们很快就融入了隔离病房的工作,大家都认真学习,互帮互助。

在我们管辖的病区,不仅有年纪和我们相仿的年轻人,有青壮年,还有血液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及病情危重的老年人。

照看轻症患者时的耐心与指导,为危重症患者翻身护理皮肤管路时的小心翼翼,时刻掌握着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方案,观察血化验及血气分析的结果,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解决。

有些患者对于自己的用药作用不太了解,我们也会耐心讲解,有问必答,细心指导用药,做好用药宣教。

无论是轻、中、重的患者,我们没有一丝懈怠,因为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护理工作繁重,当责任护士给予危重患者翻身体疗吸痰不在护士站的时候,主班老师不仅一个人要完成主班工作,还要时刻查看护士站的中心监护仪,观察着心电监护的每一个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努力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为了一个个病人能够更早的康复出院,也希望他们能在住院期间,有一个战胜病魔的决心!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马爱平 实习记者代小佩约稿整理)

责任编辑: 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