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论证会

2020-03-23 09:45:1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程娟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程娟

“青江,你看看物料输送流,滚筒到喂入辊、再到主机的输送路线是否顺畅?这是关键点。”三月下旬的下午,在位于济南市桑园路19号的山东省农机科研院会议室里,荐世春研究员手指大屏幕,正在划重点。

非常时期的这场科研论证会透露着不同。专家们相互间隔、戴好口罩是必须的,但此时120公里之外工程师们的隔空参与,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才是最大看点。

计划没有变化快,两大挑战摆眼前

将新鲜的青贮玉米、高粱等作物收割、输送、切碎、抛送、装车,这是青贮机械的主要作业流程。动力系统、行走系统、青贮割台、切碎抛送系统构成了其四大部件,而位于机械最前方的“青贮割台”是核心所在。

眼前的这场科研论证会,就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

“立式双圆盘青贮收获割台”项目成员、山东省农机院高级工程师李青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市场上的青贮机械多数采用滚刀式“割台”,速度慢,功耗大,切碎质量不好是其三大弊端。而拥有多年技术积累的农机院团队显然颇有心得,提出的方案可完美解决三大难题,也让120公里之外的德州鑫驰农机制造公司找上门来。

课题是年前敲定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科研人的计划。

好在,这段时间,研发没有放下。李青江和同事们明白,有两大挑战摆在前面:一是前方“割台”与中间主机的匹配问题;二是物料流能否形成流畅输送链问题。

还好,项目组除了孙志民、李青江等青年科研骨干之外,“农机院大咖”钟波、荐世春、杜建刚,周进等也现身会场,指点迷津。

杜建刚研究员提出疑问:“两级空档是否会容易导致青贮物料堵塞?”钟波研究员着重强调,“方案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借用现有零部件的原则,减少设计和生产时间,加快项目进程。”……

现场气氛热烈,也严肃的像一场考试——企业出题,专家答题,产研转换的顺畅与否,此时交流最关键。

争辩之后是共识,大专家“一锤定音”

“青贮割台物料能不能送过去?物料输送是否流畅?物料能否顺利喂入主机?”

李青江告诉记者,上述问题是讨论的重点,也是形成“头脑风暴”的地方。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瞄准难题,或解疑答惑,或查漏补缺。转眼间,一两个小时过去了。

“方案略有瑕疵,但稍加改进便可成型。”争辩之后是共识,大专家“一锤定音”。“方案做成了,整个项目就推进了三分之一了。”来自企业、大咖们的肯定,让李青江倍感欣慰。但对他和同事们来说,还远未到松一口气的时候,因为接下来要整理图纸,样机试制,产品试验……

非常时期,科研者采用“互联网+”的论证方式,借助微信群聊、视频会议等工具,与工程师们进行网络连线,就设计方案、关键技术要点进行论证。李青江说,“会议如此高效,出乎意料。”

原本的“无奈之举”竟然收获奇效,也让鑫驰农机公司负责人李强喜在心里,“这场论证会,方式新颖,人员专业,既给力又及时,特别是青贮收获割台这款产品,外观漂亮、结构紧凑、传动简单,通过理论计算和虚拟模拟,切割效果和夹持过程很稳定。”

“如果和主机匹配完美,就一定能成畅销新品。”李强对此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 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