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能强劲中国信心——写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之际

2020-05-22 08:47:5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操秀英 崔爽 赵汉斌 陆成宽 杨仑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崔爽 赵汉斌 陆成宽 杨仑

“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请默哀。”

人民大会堂的五星穹顶下,全体委员齐齐肃立,默哀一分钟。

5月2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拉开帷幕。这让人动容的一幕,就发生在开幕式上。而同样的情景,上次出现是在2014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向昆明暴恐事件遇难者默哀。每一个生命被珍视,被尊重,让这个国家的每个人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是全国两会召开的意义。

家事、国事、天下事,在这里交汇;信心、力量、共识,在这里凝聚。这是举世瞩目的时刻,更是凝心聚力的盛会。

从“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到“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这届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召开于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全国两会,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开幕,既是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标志,更是向世界发出中国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信号。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信心源自底气

信心,来自部署有方、科学应对的底气。

过去一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驾驭中国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疫情虽然冲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部署,但党中央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一定会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说,“比如在强调长期宏观调控的‘六稳’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疫情紧急状态下的‘六保’。”

“稳”是基础,“保”是底线。以身兼“六稳”与“六保”之首的就业为例,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各部委和地方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拿出“真金白银”援企稳岗、出台激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政策、扩大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安排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等等。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元青委员印象深刻的是,大家有非常强的共识和向心力——对我们的制度优势的共识,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凝聚力。这种感受贯穿于他平时和同事及这次参会与委员们聊天的细节里。

“疫情让整个社会几乎停摆了一段时间,但因为有大家对防控措施的理解和认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随着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动的恢复,大家会将这种共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争取更好的成绩。”王元青说。

信心源自努力

信心,源于每个中国人的不屈奋斗与努力。

“这场特殊的两会,不仅对国家,对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重大,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更要在关键时刻建言献策履好职。”上海工商联副主席、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委员郑重表示。

过去几个月里,走访民营高科技企业,听需求,想办法,周桐宇异常忙碌。

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企的贷款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两会上,周桐宇的提案全都是为民营企业“代言”。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委员2月初就离开北京,前往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开展抗疫科技攻关的科研工作,5月初才回来。

在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的第一线,近百个日夜,他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到高通量新冠病毒检测仪器、核酸检测试剂盒和防护用品的研制中。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平常积累的专业技术发挥了作用,是我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应有的回报、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赵宇亮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委员这几天虽身在北京,会议间隙还是惦记着他在云南科技扶贫战场上正打着的一场“硬仗”,随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去年以来,云南农科院在脱贫攻坚战中,调集全省种植、养殖业的180多位专家,编制500项实用技术,为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群众编写13本农业科普丛书,为他们量身定制科学种养的产业扶持方案。”李学林说。

信心源自创新

信心, 源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智慧与探索。

非常时期的“非常两会”,必有“非常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我们更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说,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另一方面,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只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这两天朋友圈里都在转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这对民企来说是重大利好。”周桐宇说,“这说明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中央都已经在谋划部署。接下来,我们期待更多实施细则,改变思路,优先发展中小企业,激活经济细胞。”

决胜之年,当有担当之志;攻坚之际,更需磅礴之力。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李朋德说,从这次疫情防控看,如果没有前些年我国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成果,可能居民生活都难以保障,“智慧城市、大数据让防控精准化,利用新技术可以监测经济运行情况。”

他希望能尽快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提出的深地探测等重大科学计划,加大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攻关,用新技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

易建强希望,国家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真正沉下心来做事,持续高强度支持基础科学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保持战略定力,上下一心,久久为功。他坚信,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李学林认为扶贫要先扶智,脱贫不脱钩,“要将我们所学,转化成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真金白银,我们将继续写好科普扶智与田间地头真帮实扶结合,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文章。”

同时他也期待,在面临一些困难和重要工作转变的当下,中央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方面有新的布局,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科技战疫的力量也让王元青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支撑,这些年国家的发展,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大到国防和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已经深入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王元青说,“将来,科技发展肯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他对此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 张琦琪(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