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现场直击:“如果能再创历史,那简直太酷了!”

2020-07-07 16:18: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吴岩 王延斌 张晔 俞慧友 金凤 刘志伟 盛利

吴岩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张晔 俞慧友 金凤 刘志伟 盛利

“你们见证了历史,参与了历史,如果能再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那简直太酷了!”

7月7日一大早,江苏省南通一中高三(3)班班主任周艾騄特意来到考场外,把他的祝福送给三年来朝夕相处的每一位孩子。这是他第一次带着毕业班的学生踏入高考考场。在考场外,他亲手把准考证送到学生们手中,像是完成了一次交接;他仔细检查孩子们的文具和防护用品,再三叮嘱:要冷静、认真审题作答。

这是班主任的第一次,也是学生们的第一次。特殊时期的特殊高考,太多的“第一次”出现在考场内外。

在湖北,39.48万考生习惯了高考之前14天“健康打卡”的日子;在经历了疫情考验、居家学习之后,他们重返校园,即将完成人生的重要冲刺。在北京,首次设立的“防疫副主考”成为各大考点标配,“全程佩戴口罩”成前所未有的举动;在四川,提前一周核酸检测,考前心理辅导放松,让考生感到了不同……

“让我们心与心连在一起,共同面对高考”

“考前最后一次班会课,我特地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心理辅导课,教授他们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法,告诉他们复习之余要多做运动,把心态放平。”

高考生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周艾騄的心。事前,他注意到了孩子们的焦虑,并有所准备——“我特地为每一位孩子送上2件礼物,一个是红色的手链,还有一个创意奖杯,手链寓意着手手相连,虽然每个人分赴在不同的考场,但是心与心连在一起,共同面对高考。”

暖心的老师,一句“心与心连在一起,共同面对高考”,道出了国人心声。

人们理解,这届考生不容易。网上学习、延迟开学、延期高考,意想不到的事情都赶上了;而疫情防控加上部分省市的暴雨天气,更增添了本次考试的特殊色彩。测体温、戴口罩,注定要刻入这一届学生们的高考记忆中。

“今年四川高考有点儿不一样。”从考生健康到交通出行,再到高考政策,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高三老师李睿注意到了新变化:健康打卡、核酸检测、备用考场……新变化向考生传递着特殊信息,也有压力。缓解学生压力,李睿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的是,“我们团队请了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解压和心理辅导,还举行了音乐会、拔河比赛等放松学生身心。”

疫情对高考的影响是深远的。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了这种影响——该省对有关高考招生录取政策进行了补充和调整。比如调整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志愿填报及录取办法,新增强基计划招生,新增基层水利特岗人员招生计划等。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眼中,“今年高考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

我们看到,一方面,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做好防控方案,精心安排考试,各界充分配合,为高考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从学校到志愿者,关注考场细节,安抚考生心理,多鼓励,多打气,期待金榜题名。

高考在变,但对新技术的偏爱不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是今年的高考考场之一。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校配电房,墙面上一台新安装的显示器格外醒目,上面显示着各种设备的实时数据。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客户经理杨宇坤告诉记者,“这就是全景智慧电力保障指挥系统这个大脑的‘神经末梢’—— 客户服务交互终端。它24小时掌控着配电房里所有设备的安全和运行状况。”

在看不见的考场上,新技术向来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记者了解到,新技术接入该市30个高考考点、881个高考考场,消除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长蒋国和的担心,“有了这个设备,再加上供电部门的电力保障团队,考场的音响等重要设备的运行,我一点都不担心了。”

当高考日遇上了梅雨季,武汉考生小万的担心是:外语听力考试如遇强暴雨、雷电等异常天气,有无应对举措?

武汉市招生考试办公室主任冯农的回答是:消除隐患,武汉早已做好准备,“外语听力考试除小语种之外,我市各考点均采用校园广播网方式进行。各考点配备听力考试备用播放设备、备用应急UPS电源和一定数量的可移动录放机,备足干电池。”

在全国7000余个考点、40万个考场中,新技术正充当起“科技考官”的重任。

在辽宁,教育部门首次将AI技术应用到考试行为分析中,如有违规行为,将依规做出处理。在青岛,考务巡查指挥系统平台是了解考情的“眼睛”,考试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相当于决策指挥的“大脑”,智能视频监考系统平台充当着监督检查的“利器”。

此外,在不少省市,使用人脸识别+指纹验证的保密室门禁控制系统,保护试卷安全;主动防御的“侦测+阻断”式全频段信号屏蔽系统,确保考场安全。

当然,新技术不仅助力高考,更可能成为考题的一部分。

比如北京高考大作文“二选一”的其中之一便提及重大科技事件: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整个系统55个卫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织成一张“天网”。作文要求以材料“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高考在变,但对新技术、高科技的偏爱不变。

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确保“阳光下的高考”

清晨五点五十分,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院内,高考试卷的转运工作就已经开始进行。在严格的安保下,高考试卷顺利上车,被运往各个考场。

这一幕幕被拍摄下来,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严。这是一届被网友冠以“史上最严的高考”。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天前,教育部召开以“介绍2020年高考防疫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安排”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出席的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各自发言中屡屡提及“严格”二字。

教育部官网刊文《最高标准 最严举措 全力以赴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更对“最严”措施做了详细阐述。

高考首日,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教育部、公安部两位副部长翁铁慧、林锐联合坐镇,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考生体温检查、入场身份识别、隔离考场及通道设置、考点周边警戒、试卷保管和发放等情况成为他们的检查重点。

从文件到行动,从教育部到地方,“严格”二字被强调,被细化,被落实。

在湖南,升级后的全省网上巡查系统实时监控全省各地所有考室的情况;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了安全防范体系,“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打击替考作弊”“清理整顿涉考培训机构和助考中介”等专项整治行动塑造着“阳光下的高考”。

繁琐背后是对考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山东省在报名和考试环节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在试卷印制、流转、保管等环节严把保密关,执行考点封闭区入口和考场入口“两次安检制度”,强化现场监考、流动监考和电子监考协同发挥作用,组织高校检查员到所有高考考点驻点检查。

……

对考生来说,在公平的赛道上向梦想发起冲刺,安全与公平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此,我们也祝愿今年的每一位考生都取得好成绩。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