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命蛋”到“致富薯”,宁夏马铃薯产业走上逆袭之路

2020-08-04 08:43:1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迎霞

宁夏科技扶贫指导员陈彦云(左一)在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对马铃薯科学种植进行技术示范。王迎霞 摄

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旱作马铃薯“四位一体”和膜上覆土全机械化种植技术备受欢迎。王迎霞 摄

王迎霞通讯员张纫芳马媛媛

“丰年当菜,荒年当粮”,说的就是马铃薯。在宁夏南部广袤的黄土丘陵,它是效益最好的经济作物。

然而长时间以来,这一救命产业并没有发挥出被期望的价值。品种单一老化、种植方式落后、病虫害虫多、劳动力缺失……受制于多方面原因,它竟成了深度贫困村的主要致贫原因。

主导产业怎样成为支柱产业?宁夏向科技要答案。

在陈彦云、马玉龙等人为代表的科技扶贫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传统马铃薯种植方式迭代升级,2019年平均亩产提高16.2%

从此,昔日“救命蛋”摇身变为“致富薯”,趟出一条稳定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科技加持,小村庄成了“大明星”

盛夏,中卫市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的马铃薯开花了。依山而开的层层梯田上,满目葱茏,煞是喜人。

“最原始的种子叫原原种,第二代、第三代分别叫原种、一级种。老杨啊,今年地里收下的小洋芋千万不要卖,那是原种,留下明年还可以接着种。这就成一级种了,产量可是这几代里面最高的……”

说话的人叫曾明,是宁夏科技厅派驻高台村第一书记。他正带着扶贫队员陈建军和李群,在村里的马铃薯原种示范基地给乡亲们“上课”。

高台是宁夏科技厅定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中期一度萎缩,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2018年,海原县委书记徐海宁在全县产业经济观摩会上抛出一个问题——科技扶贫到底如何实现马铃薯这一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现代化、科学化种植?

曾明把它形容为科技工作者的“灵魂拷问”。

围绕“考题”,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优势,先从筛选引进新品种入手,确定了“青薯9号”和“冀张薯12号”,一举解决品种单一老化问题。

去年,工作队又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铃薯抗旱节水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的主要成果进行转化,示范推广全区最先进的旱作马铃薯种植技术,节水增产效率提高30%,节约种植成本15%以上。

“以前,地一耕,就一撇,听天由命去!种出来的洋芋这么大点,没人要,只能往淀粉厂送。”忆起从前,村民杨永兴两手一摊,连连摇头。

而现在用科学方法种,科技人员指导他啥时候打药、啥时候施肥,一亩地一年至少能产2000公斤,比原来翻了一番,“还有人上门等着来收,简直就像做梦”。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高台村计划种植新品种4000亩,约占总种植面积的80%,向关庄乡和海原县推广辐射至近万亩,成为科技扶贫的范例。

其实,它的“明星效应”已经开始凸显。

进入7月份,村里的马铃薯原种示范基地就变得热闹起来。前不久,海原县还专门组织了一支140多人的经济观摩团前来考察。

技术示范,种植面积扩大10倍多

高台村是宁夏推行马铃薯旱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样板。

这里的马铃薯打了翻身仗,“秘笈”有两个:一个是播种、施肥、起垄、覆膜“四位一体”技术,一个是膜上覆土全机械化种植技术。

村里建有马铃薯科学种植示范推广产业带,曾明领着大伙儿边走边看,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

“播种等4个农事作业流程,用一台小型第20代马铃薯种植机一次性完成种植过程,这就是‘四位一体’。但这时候又出现一个问题,因为有一层膜,马铃薯没办法出苗,咋办?”他笑称,如果人工再一棵棵地放苗,那就不叫机械化了。

在科技扶贫指导员陈彦云、科技特派员刘立丰的帮助下,宁夏科技厅驻村工作队引进了膜上覆土技术。即播种15-20天后,利用机械在膜上覆盖一层3-5厘米厚的土,半个月后,马铃薯幼芽会自行破膜而出,兼具除草、壅土、保墒等作用。

这是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使马铃薯种植实现了全机械化。

产业帮扶,集成效果是风向标。

陈建军和李群对此体会很深。

去年,工作队先购进一台机子进行示范,然而老百姓并不看好。一片质疑声中,科技人员力主推广,用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赢得了村民信赖。

“今年不用我们吆喝,村里人主动就买了4台,示范种植面积从300亩一下子扩大了10倍多!”他们欣慰地说,感觉工作局面豁然开朗了。

提起全区马铃薯科学种植示范推广,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研究员陈彦云。

成为科技扶贫指导员后,陈彦云从2015年起累计推广“青薯9号”“陇薯3号”等新品种531.7万亩,平均亩产1535.2公斤,增产率高达16.2%

除了“四位一体”和“膜上覆土”,他还大力推广马铃薯标准化贮藏技术,提升反季节销售能力。16年来,共建起藏窖20多万座,每年储藏马铃薯50万吨。

“习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就是我们的具体实践和最好诠释吧。”一向低调的陈彦云如是说。

产业赋能,群众获持续增收能力

有了科技助力,老乡靠马铃薯摘掉“穷帽”,指日可待。

据不完全统计,高台村贫困户家庭科学种养经营性收入由2016年的户均约7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户均1.2万元,贫困率也由41%下降为0.72%,为整村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脱贫路上,技术固然重要,产业更加关键。只有参与产业发展,群众才能获得持续增收能力

曾几何时,宁夏南部山区种植马铃薯还处于自然经济形态,农民自种自吃,剩下的喂牛喂羊,从来没想过大量种植拿到外地市场去卖钱。

意识超前的广大科技特派员,早早开始行动。

20,科特派马玉龙创办了宁夏天启薯业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为一家集马铃薯脱毒种薯研究、繁育、推广,现代农业示范,技术培训与服务,保鲜贮藏等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辛普劳(中国)、百事(中国)主食化专用型马铃薯供应商,还在约旦建成60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

对于产业脱贫,马玉龙落实得很坚决,他说这是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初心。多年来,他的企业共带动建档立卡户3000余户,其中全日制合同工建档立卡户,人均年收入可达34402元。

而作为被农业农村部连续两年列为全国四大马铃薯种薯认证试点示范基地的宁夏,全区140万亩马铃薯和20万亩马铃薯种薯,亟待被产业激发出更大效益

要高效种养,更要绿色加工。

这是宁夏马铃薯产业协会为“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定的基调。七条重大需求及建议中,“做强种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排在首位。

实施“北繁南种”,鲜薯外销向种薯外销转型,推广苗床技术和气雾法栽培技术,建设脱毒马铃薯种薯(苗)质量控制与检测平台、现代产业智慧园区、保鲜气调库和冷库、主食化基地和出口基地……

条条规划,稳字当头,破立并举。

“马铃薯种业是高效种植、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未来,我们将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郭秉晨表示。

一个关于“救命蛋”的逆袭蓝图,愈加清晰。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