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脱贫硬仗 让幸福花儿在湟水河畔盛开——西宁市湟中县脱贫攻坚纪实(上)

2020-08-21 14:18:1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蕴

科技日报记者 张 蕴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全县28565人摆脱贫困,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3.7%下降到2018年的0.23%,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农村贫困人口按时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艰苦卓绝的攻坚决战——全县党员干部签下军令状,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入户动员10万多人次,集中培训1100多场次,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向贫困宣战刻不容缓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地处丘陵山区,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受温带大陆气候影响,全县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工业先天不足、服务业低端落后、财政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顶着全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光环”的湟中县,同时也戴着经济弱县、财政小县、国家“双料”贫困县的帽子,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人民群众多年来处于贫困的边缘地带。2016年,全县38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贫困户,156个贫困村,村村都有难怅事,每12个农村人口,就有1个贫困人口,全西宁市每两个贫困人口,就有1个在湟中,贫困发生率达13.7%,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41.8%。

西宁市湟中县卡阳美丽乡村。陈文瑾 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湟中群众用知识智慧扭转命运,靠辛勤劳动改变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党的十八大以来,湟中县委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输血型”与“造血型”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方式,修路安电、引水净水、改造危房、易地搬迁、整村推进,全面推进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行“销号式”扶贫,仅“十二五”期间,就减少贫困人口11.76万。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差异,湟中农村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群众的温饱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截至2016年初,全县尚有31418贫困人口,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条件极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增收渠道狭窄、单一,自我脱贫的能力严重不足,人均纯收入只有2700元左右,不到全县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2016年,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时间,湟中仍是全省扶贫的主战场,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时间紧迫,面对倒计时,湟中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攻坚战。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湟中县委县政府开始重新掂量扶贫:精准扶贫之于湟中,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更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一个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湟水河畔日益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人人都有责任状 个个都是战斗员

为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湟中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指挥长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教育、产业发展、工程管理、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纪律作风监察、资金监管、扶贫协作等9大部室,由县级干部担任各部室指挥长,牵头协调开展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各贫困村组成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负责的工作班子,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了县级统筹抓、乡镇直接抓、部门分工抓、村级具体抓的脱贫攻坚工作组织体系。

作为“关键少数”的县级干部,除负责分管领域的扶贫工作外,还一一联点乡镇进行“包保”——负责乡镇、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一包到底,确保脱贫。同时,乡镇成立了党委书记兼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贫困村组成了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负责的工作班子,260多名干部入驻非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帮扶力量全覆盖,进一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人人都有责任状,个个都是战斗员。

依托拦隆口镇卡阳村、共和镇苏尔吉村、田家寨镇“千紫缘”种植园等资源禀赋,湟中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创建“夏都菜篮”党建子联盟和党建联盟,以党建凝聚合力,助推产业发展。田家寨创建的“小南川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党建示范区”,以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心党委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镇28个贫困村党支部打造火焰参、蒲公英、防风等“一村一品”致富示范点,积极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到园区务工,并依托教育科普和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党员骨干培训力度,示范引领贫困群众掌握种植技能,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实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目标。园区共吸纳全镇28个贫困村272户贫困户务工,累计发放工资580余万元,同时整合718户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910.84万元,以投资分红的形式入股园区发展,每年按入股资金10%进行分红,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固定资产收益分红资金207.8万元。

脱贫攻坚转入“滴灌”阶段

“危旧房改造政府补助了2万5千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补助了2万1千多元,媳妇儿和娃娃生病报销了2万多,还有贴息贷款5万元、娃娃的教育补贴……” 细算起脱贫攻坚以来政府为自家的投入,上新庄镇申南村的芦富邦连连咋舌。不过2年时间,建档立卡贫困户芦富邦一家的年收入从原来的4000多元增长到了2万多元,变成了脱贫光荣户。芦富邦说:“是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湟中县按照“贫困人口一个不漏、非贫人口一个不纳”的要求,加强低保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以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作为主要指标,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残疾、重病、教育等刚性支出因素,结合“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通过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回头摸底等措施,综合评估贫困程度。2016年初识别贫困户9672户、31418人,经多轮动态调整核查,全县贫困人口规模为9127户、29092人。积极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建立多部门联动核查机制,认真比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相关信息数据,重点对低保、房产、车辆、工商登记注册和财政供养等信息逐一核查,对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信息实行“农户承诺制”和“四方签字确认制”,通过剔除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标准贫困户、动态化管理等,全县建档立卡数据精准性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居全省前列。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相对于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湟中的脱贫攻坚转入更加有的放矢的“滴灌”阶段。

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一项项精准脱贫的政策在湟中县山山水水间落地生根,改变了昔日的贫穷图景,也振奋着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在深沟高壑找路子,在漫山遍野寻金子。按照“川水菜、浅山药、脑山草”的思路,湟中打造西纳川、云谷川环形现代农业示范带和小南川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培育露地蔬菜、特色果蔬、中藏药材、畜禽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区域化特色扶贫产业,辐射带动了1.8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