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科学解决“种啥能挣钱”问题

2020-10-16 10:21:4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昊

科技日报记者 刘 昊 通讯员 陈秀清

一个个黑皮冬瓜爬满藤蔓,在秋天的田野里格外醒目。这段时间,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永州镇的瓜地里,瓜农们正在地里忙着采摘,旁边一辆辆大货车正在等待装车,将冬瓜运往全国各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瓜农们开心地说。

弥漫玫瑰香味的“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干净整洁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全自动化的金银花加工基地等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正加速改变马山国家级贫困县的落后形象。

乡亲们说,这一转变,离不开一群辛勤奔走在绿水青山间的特殊扶贫使者——科技特派员。

2015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每年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选派50余位农业科技专家,长期深入马山县田间地头,以接地气的科技实践,帮助马山大力发展金银花、旱藕、沃柑、黑山羊等特色农业,5年来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60.89%,2019年黑山羊出栏达4.8万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8187元增长到了11844元。

把脉产业发展困惑的“名医”

马山县乔利乡盛世农业种植基地曾是样样都种的“百果园”,企业投资了不少钱,效益却一直上不去。

“科技特派员郑文武的到来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基地负责人说。

“不能一味地贪多求大、跟风种植,而要做精做细、量力而行。”郑文武通过计算投入产出成本账比较效益,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分析不同方式的利弊,以大量经营案例说话,最终帮助基地扭转了多年来的不良经营习惯。

如今,这家企业重点种植桂热1号、金都1号火龙果及沃柑等新品种,形成了1200多亩的标准化种植规模,建设了以果蔬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为辅的示范区,采后处理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马山县地处大石山区,“该种啥好”“养啥能挣钱”曾是长期困扰贫困村民的问题。

科技特派员们来到马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老乡们摸清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找准种养方向,科学绘制技术路线图。马山县依托科技特派员组建了桑蚕、金银花、牛羊等11个产业科技服务小组,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把好脉,助力老乡们走好产业发展第一步。

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属喀斯特地区,地势低洼,是一个素有“十年种植九年无收”之称的内涝重灾区,村民们以往只了解种植玉米、甘蔗、黄豆等传统作物,收益难以得到保障。

科技特派员潘启寿来到龙昌村后深入村屯走访调研,通过测土、调阅水文、气象等资料,为龙昌村找到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和黑山羊特色养殖业。在潘启寿特派员的大力推广和技术指导下,耐涝能力强大的桑树已在龙昌村扎下了根,如今全村桑园面积已超过760亩,带动农户210户,其中68户贫困户已通过桑蚕养殖成功脱贫。

2015年以来,马山县逐步建立了“县区组队、产业分组、定点到村、统筹调度”的科技特派员管理模式,特派员组成的各服务小组深入各贫困村精准定位发展方向,为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广科技扶贫示范的“贝侬”

路线图有了,如何让老乡们接受“高大上”的新科技,成了摆在科技特派员们面前的又一道难关。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科技很不“感冒”。

马山县的科技特派员们脱下厚重的实验室防护服,走村串户办讲座,亲身示范操作细节,甚至自掏腰包发放种苗推广新品种,用真情坚守换来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成为老乡们亲切的“贝侬”(壮语“兄弟”之意)。

马山县是著名的黑山羊之乡,可是科技特派员韦明松在2017年来到加方乡时,却发现当地黑山羊品种混杂、粪污乱排、防疫不周等问题。于是,他提出了品种改良和生态养殖的发展思路。

“科技特派员只是走走过场,解决不了问题。”一开始,许多村民并不接受。

为了取得村民认可,韦明松主动跟群众打成一片,跟村民们唠起了家常,用壮话、桂柳话、普通话轮番讲解技术知识,逐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韦明松的“养殖改革”也越来越顺了。

这些年,韦明松帮助大陆村、龙头村等地的合作社和养殖户引进努比亚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杂交羊占存栏羊的80%,黑山羊出栏率不断提高;他指导养殖户开展循环养殖,建设生态牛圈、生态羊栏,免费为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发放畜禽专用微生物菌剂,解决了上千吨牛羊猪鸡排泄物发酵处理问题。

加方乡的老乡们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位新“贝侬”,如今韦明松收到当地的电话不断,他笑着说,“都是村民打来的,我很享受这样的‘科技骚扰’”。

2015年以来,马山县推行“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现场培训”的模式,特派员每年进村举办科技培训和现场服务200多场次,培训农民超过5万人次,参与拍摄录制科技培训电视节目50余场,结合电话、微信、QQ等方式形成了立体全天候的科技指导网络,让马山的乡亲们真切地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 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