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姚小青:他为大山深处开出一剂“脱贫药”

2020-10-18 18:01:0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曦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10月17日,在第7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进行了表彰。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表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决定》,天津共有2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得此次殊荣。其中,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小青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他秉承“医者仁心”,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依托中药产业助推脱贫。

图片说明: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小青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探索扶贫“造血”新模式

红日药业是天津知名的医药企业,2016年底,为响应“万企帮万村”,实施精准扶贫,企业董事长姚小青来到了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渭源。当时,整个渭源县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在姚小青看来,渭源山好水好,种植党参、当归、黄芪历史悠久,素有“中国党参之乡”、“千年药乡”之称。当地捧着金饭碗却没饭吃,要归结于传统粗放、水平落后的种植、加工模式。中药材卖不上价,绝大部分土地都改种了土豆、玉米。

初步了解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姚小青脑中酝酿:扶贫必扶智,我们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输血”的同时,更要“造血”,给当地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产业。

有了初步想法,但实践起来,姚小青跑遍了渭源县16个乡镇,在为种植基地选址的过程中,他没少碰钉子。

当年3月一天晚上的9点半,他第5次来到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贫困户杨孝礼家,说服杨孝礼加入红日药业扶贫种植基地,科学种植党参、当归和黄芪。“技术不用你管,销路不用你管,你媳妇儿还能就近去中药饮片车间上班。”姚小青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说服了杨孝礼。

“农户的想法我理解,种粮食行情不好,还能留下来自己吃,种植中药如果行情不好,就只能烂在自己家里了。当地人最初不相信我们,也是正常的。”姚小青说。

产业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增收

最终,通过天津市合作交流办和当地政府牵线搭桥,河口村12户村民愿意成立合作社,和姚小青一起干。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姚小青提出“两包”:包技术、包销路。但前提是,千亩种植基地不仅苗种要统一,种植管理过程中,也要严格按规范执行,这一下就改变了最初当地药材达不到采购标准的情况。

为了打造完整产业链,将收上来的草药就地加工,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增收。2018年,红日药业携手甘肃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在渭源县投资4.35亿元,打造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生产设备最先进、品种最齐全、质检水平一流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

2020年3月,甘肃渭源县整体实现脱贫摘帽。

6月,红日药业在渭源的二期扶贫项目开工建设,通过引入企业最先进生产线,将建成年处理中药材3000吨的颗粒生产基地。包括甘肃在内,红日药业还在重庆、湖北、河北等多地,建设了多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资超10亿元。先后带动中药材种植与车间就业的贫困人口,超过1万八千人,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扶贫有助净化企业文化

姚小青由此探索出“五依托五带动”的扶贫新模式,制定出《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即提出依托药源基地,带动当地道地药材的种植与采购;依托产地初加工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依托工业生产车间,带动劳务用工;依托企业产品优势和产值规模,带动地方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依托企业社会经济贡献,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此精准的产业扶贫,不仅可持续性强,尤其利于复制推广。截至目前,除甘肃渭源外,红日药业还在湖北英山、重庆秀山、河南宜阳和河北承德等多个贫困地区建成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项目的落地,带动当地参与中药材种植与车间直接就业的人口近1万人,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工业用工和种植收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3户。仅2019年一年,红日药业在全国4个扶贫基地中,就收购原药材超过1亿元,带动1万余户家庭实现稳定收入。上述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为贫困地区贡献税收超3亿元。

在姚小青看来,扶贫不能只算投入账、经济账、眼前账,还要算公益帐、社会帐、长远账。他说:“扶贫本身能净化企业文化,我们积极主动去做,在决策上一定是舍利益扛公益的,把公益大旗扛起来,不光要发展企业,还要肩负起社会发展的使命。使命给企业带来的动力,远远大于利益驱使地带来的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