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共融”机器人何时走进生活?听听大咖怎么说

2020-11-28 08:47:1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晔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人机共融是智能机器人的重要特征,‘人机交互、人机交流、人机一体’的新一代人机共融机器人将引领时代新潮流。” 11月27日,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与人共融将给未来人机关系带来根本转变,即由主仆变为伴侣。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演讲。张晔摄)

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其中明确指出,下一代机器人将与人力操作紧密合作,为产业工人、健康者服务,为士兵、手术医生以及宇航员等完成复杂任务提供新的能力。

数据显示,2017年,与人共融机器人达到4211台,预计2020年会达到196277台,按照每台十万元计算,与人共融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19.6亿元。

谭建荣介绍说,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单机自主、多机协同、人机共融三个基本特征,“大数据智能技术带来的是场景识别智能,群体智能可以让不同机器人之间互联互通,而混合增强智能技术将实现人机交互拟人化”。

目前,与人共融机器人在汽车、医疗、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经不稀奇,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介绍,在技术上,他们已经实现了煎蛋机器人、按摩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的研究。

此外,还有挖掘人类智慧深度的“脑机融合”技术,通过大脑和智能设备连接,跨越了传统的肌肉或者是文字的限制,可以实现大脑和机器之间的信息的交流,使大脑功能得到延伸拓展。

谭建荣认为,人机交互方式会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更新升级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朝三个方面发展:以用户为中心、个性化的生物识别和全方位的感知。

但骆敏舟也提出自己的顾虑:“与人共融机器人新场景的应用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主要有环境、任务、安全和交互四方面。”比如在军事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否完成使命,医疗机器人不能在手术中出现任何差错,机器人进入家庭如何保障人类的安全等等。

与挑战重重的服务型共融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是目前共融机器人中推广使用最多的一类。目前,用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中小企业自动化需求的矛盾催生协作机器人的诞生,我国中小企业有600多万家,提供了接近70%的制造能力,对机器人需求巨大,在电子、轻工、食品等领域迫切需要重量轻、协作能力强、拖拽示教机器人。

据骆敏舟介绍,协作机器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可以有效降低用工成本,安全性也比较高,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目前,在去毛刺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方面已经发展较为成熟。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介绍,虽然国外先进国家占据机器人先发优势,但要看到的是,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机器人的融合,加上政策引导和支持,中国机器人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期。但要实现弯道超车,一些行业痛点,亟待通过转型升级解决:“这几年坚持下来,但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占比总维持在30%左右;第二个,对我们的威胁更大了,我们的企业几乎没有利润甚至是微利。这种局面是必须要改变的,我们需要提升产品的性能,中国机器人应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

责任编辑: 李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