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理工将考古课堂搬到三星堆遗址现场

2021-04-07 10:42: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洪恒飞 石丛珊 颜梨娜 江耘

郑海玲等人对来自三星堆的青铜器表面残留物进行微痕检测。郭建波摄

科技日报讯(洪恒飞 石丛珊 颜梨娜 记者 江耘)“郑海玲、何宇杰这几天还忙着进行三星堆文物的同位素分析,陈茹茹、黄诗莹等通过免疫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找到了三星堆燎祭残留物中蚕丝微痕迹……团队学生的这次课堂表现相当不错。”4月2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秉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称。他所指的“课堂”,正是四川省三星堆考古遗址现场。

研究团队在三星堆遗址现场采集祭祀坑土样。郭建波 摄

3月中下旬,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土壤样品鉴定出丝蛋白成分,证明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已经有丝绸的存在。由王秉领衔的浙理工纺织品文物保护团队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力研发了精准检测丝蛋白的方法,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丝蛋白检测试纸,使现场丝绸文物鉴别更为精准快捷。

“此次参与三星堆遗址挖掘工作,团队成员多为80后90后,历时半年,得到了很好的历练。”王秉介绍道,学校于2015年4月正式成立浙理工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所,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纺织品文物保护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始终把一流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据了解,蚕丝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大分子——丝素蛋白,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劣化和降解。因此,地下封闭环境中的丝织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难保持原貌,出土时大部分已经泥化、灰化、矿化,甚至只残留一些微痕迹在土壤中,使得出土样品中丝素蛋白含量极低。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王秉团队研制了基于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检测试纸,通过胶体金与蛋白质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将抗体与胶体金进行牢固结合,样品在层析检测的过程中与抗体反应产生有色条带,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显色结果。同时,研究团队以丝素蛋白为完全抗原,通过动物免疫制得可对古代丝绸进行专一性识别的抗体,并负载在电极材料上,构建出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技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为寻找古代丝绸信息提供一种超灵敏、高精度的定量检测方法。

浙理工纺织品文物保护团队。刘波 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参与三星堆遗址的挖掘工作,既能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也能让学生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王秉欣慰地说,十多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曾参与到河洛古国、海上丝路“南海一号”沉船等遗址的研究工作,一批批学生由此更为坚定地迈向了科研之路。

陈博逸等人对来自三星堆祭祀坑灰烬层样品进行电化学免疫检测。郑浩然摄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