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们只吃河鲜?金兰寺遗址出土古人类遗骸30具

2021-04-13 14:24:1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叶青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已经发掘的30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说。

4月12日,记者从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两处遗址取得重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增城金兰寺遗址发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出土罕见的古人类遗骸30具,为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提供实物资料。

金兰寺遗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北部,县江河西岸,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1958年至1961年间的三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216平方米),曾发现距今约6000年的彩陶遗存。

为配合广汕高铁石滩段项目工程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11月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金兰寺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本次考古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截至今年3月底,该遗址已经发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时代晚期30座、战国时期2座),以及各时期灰坑38个、柱洞941个、灰沟21条、水井3口、墙1处,出土陶鼎、陶豆、石锛、石钺、箭镞等文物165件套,并有贝壳、鱼骨、猪骨等动物标本,以及出古人类遗骸30具。

30具人类遗骸为何能保存至今?“金兰寺遗址属于典型的贝丘遗址。贝壳堆积呈碱性,因此容易保存骨骸等有机物。”易西兵表示,目前只发掘了小部分,将来如果再扩大发掘,很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人类骨骸。

据介绍,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呈西北-东南走向。有趣的是,坑内还填有大量贝壳。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器类见陶鼎、陶豆、陶釜、陶圈足罐、陶纺轮、石锛、贝玦等,碎物葬现象比较普遍。

“金兰寺遗址发掘出的4000多年前贝丘堆积,是当时人们吃了从周边河里捞出来的贝壳、螺类后扔在现场的。我们发现都是河鲜,没有海鲜。”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负责人曹耀文介绍,这批墓葬大部分器品都是打碎的状态,而这种碎物葬的习俗过往多分布在长江中游区域。“这次发现的保存比较好的墓葬,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葬俗”。

考古专家认为,30具人类遗骸的发现为开展骨骼及牙齿形态学、骨骼生物力学、古病理学、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对于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和生业方式转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金兰寺遗址出土的人类骨骸属于人类遗传资源,对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易西兵表示,下一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做好金兰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古人口重建、种族特征和遗传结构分析、疾病与健康研究、行为与生业方式相关性研究、容貌重建等多方面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