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是实现肺癌早诊关键

2021-04-21 17:08:1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4月15日—4月21日是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 — 关爱生命科学防癌”。世卫组织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例,其中我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而我国新发癌症病例中,肺癌以82万例居第一位。

“早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切除后,10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白春学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不容乐观。白春学提到了另外一组数据:“20年前我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8%,如今已提高到19.7%,但仍然低于20年前美国20%、日本21%的水平。”

专家认为,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白春学指出,对于肺癌的早诊早治,当前面临过度治疗及诊断延误这两个主要问题。患者被查出肺结节后,如果先治疗后诊断,容易出现过度治疗的问题,因为95%左右的肺结节都并非肺癌。但如果不第一时间治疗,在反复随访中就可能出现延误诊断的问题。

据此,白春学表示:“要平衡肺癌早期诊断延误和过度治疗问题,就需要借助更加先进的肺癌早期诊断技术。而早期肺癌往往以肺部小结节的形态呈现,因此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是肺部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和科学规范的及时处理”。

白春学正在中国牵头开展一项近1700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运用CAC+CT.AI进行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目前,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白春学将肺癌生物标志物谱(LCBP)、人工智能(AI)影像分析技术和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称为临床肺癌早诊的“三剑客”。

白春学透露,基于CAC检测技术平台,我国已将高通量自动化图像扫描及细胞学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应用于肿瘤液体活检领域,开发了“肿瘤液体活检细胞分析硬件平台+肿瘤液体活检细胞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为医生、患者提供提多维度临床检测数据和医学诊断服务。

责任编辑: 冷媚